在世界各地,人类曾经发展出许多种捕鱼手段:垂钓、叉刺、网捕、建造水坝拦截,甚至还针对特殊鱼类(比如石首鱼类)发展出敲罟(gǔ)捕鱼的手法。但是,在中国南方的内河/内湖中,存在着一种曾经相当普遍、如今仍然零星可见的捕鱼方式——鸬鹚(lú cí)捕鱼。
图源:Pixabay
01 天选“打工鸟”
第一次见到这种捕鱼方式的人,通常会感到相当惊讶:在这些小船或竹排上,渔夫们手中没有任何渔具,只放着用来装渔获物的篓或者筐。一群有着深褐色或者黑色羽毛的大鸟在船沿成排蹲坐,在渔夫的指示下进入水中,并在一段时间后返回水面。
这时,渔夫会熟练地抓住这些大鸟那如同蛇一样修长的脖子,迫使它们将一条又一条鱼吐出来。然后,再喂给它们一些较小的鱼作为奖励。这些大鸟捕到的鱼类有时相当之大,甚至与它们自己的身体相去无几。
这些鸟儿就是鸬鹚——在东亚、东南亚甚至美洲,人们都曾经通过驯化这些大鸟捕鱼,而在如今的中国,这种古老的传统仍旧小规模地在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存在着。
作为以捕鱼为主要生存方式的鲣(jiān)鸟目的一员,鸬鹚是一种部分适应了水生环境,有着很强捕鱼能力的鸟类,也是鲣鸟目中被驯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渔夫”。虽然不像企鹅那样完全适应了水生环境,但也有足够好的水性。而它之所以能高效率地捕鱼,自然和“身体黑科技”分不开。
02 自带顶级潜水装备
虽然捕鱼的鸟类有成百上千种,但不同的鸟有不同的办法去对付鱼儿们:各种大型涉禽,比如鹤类、鹳类、红鹳目等大鸟,演化出了高跷般的长腿和鱼叉般的长嘴,在浅水和淤泥中来回巡行抓鱼;企鹅目以失去飞行能力为代价,演化出了适合水下行动的流线型身姿;鹈鹕(tí hú)之类的大家伙长出了网兜状的大嘴,可以直接捞走水面下的鱼类;而翠鸟则变成了“俯冲轰炸机”,从空中迅速冲入水里,在捕鱼成功后迅速撤离。
在这些捕鱼手法中,鸬鹚的手段比较接近于企鹅:它们虽然也有不错的飞行能力(一部分鸬鹚甚至是候鸟),但在捕鱼时需要较长时间潜入水下,与鱼类展开追击战。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它们的羽毛在保有飞行能力的前提下变得尽可能致密与紧实,但是因为缺乏更加适应水生环境的水禽的发达油脂腺,导致鸬鹚在多次捕鱼后,需要在岸上张开双翅呈“十字架”姿态晾晒羽毛。和鸭、鹅等水禽一样,鸬鹚的双足演化出了由皮肤衍生形成的蹼,通过蹬腿的动作,它们可以有效地用蹼划水在水面和水下推进身体。
此外,鸬鹚的翅膀除了用来飞行,也具有辅助划水的功能,可以在水下提供一定的动力,或者协助控制方向。它们的身体也演化得更加符合流体力学,能有效减少阻力,方便水下活动。
当然,作为一种可以长距离飞行的飞鸟,鸬鹚的视力并不差。不过,它的生活区域主要是相对浑浊的内陆淡水区域,因此,在水下,鸬鹚主要依靠自己敏锐的听觉和触觉感受水体震动捕鱼,在接近目标后突然发难。鸬鹚的喙并不像鹤或者翠鸟一样是“标枪”状,而是顶部长有弯钩且较为强壮,可以将滑溜溜的鱼牢牢夹住,避免逃脱。
图源:Pixabay
03 内置生物研磨机
在淡水鱼中,富含肌间骨(俗称鱼刺)的鲤形目鱼类因为其强大的适应性,占到了很大的份额。主要在内河、湖泊捕鱼的鸬鹚,吃到的鱼类也以小型鲤鱼、鲫鱼、鳑鲏(páng pí)、鲦(tiáo)鱼等为主,其中绝大多数都有着非常多的鱼刺。
对于演化程度不高的鲤形目鱼类而言,肌间骨(鱼刺)可以维持肌肉形态,并在运动中起到辅助作用,是很有意义的结构。但对人而言可就不一样了:吃这些鲤形目鱼类,很容易导致鱼刺扎入食道内。更麻烦的是,被鱼刺卡了喉咙后,喝醋的意义其实不大——醋酸需要长期浸泡才能让鱼刺软化,喝下去的那一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导致醋酸对伤口形成二次损伤。用饭团、馒头等“压下去”也不可取,因为可能对伤口形成机械损伤并造成炎症。
总之,要是人类被鱼刺扎了喉咙,除了等待其自然脱落(通常都会脱落)之外,就只能依靠外科手段取出了。
不过,鸬鹚这样的鸟类虽然天天吃淡水鱼,但却从没被鱼刺给扎过——甚至连鱼身体外部的很多尖锐结构,比如辐鳍鱼类的鳍条,也极少会刺伤鸬鹚。
鸬鹚做到这点其实很简单:作为鸟类,它们就像所有今鸟亚纲的亲戚一样,在数千万年前就退化掉了尖牙利齿,只留下了角质喙。因此,鸬鹚无法咀嚼食物,只能囫囵活吞,自然没有“挑刺”的必要。它们细长的脖子内部有着柔韧而坚固的食道,以及辅助用的肌肉,很难被刺伤,且弹性充足,可以吞下相较于自身很大的猎物。
在一次捕获多条鱼时,这些鱼还会被囤积在鸬鹚的嗉(sù)囊里——这是一个位于食道底端的囊袋状结构,可以用来暂时性储存捕获的鱼。因此,养鸬鹚的渔民需要在它们脖子的嗉囊部位下系绳结,既是为了防止鸬鹚逃跑,也是为了避免鸬鹚将较大的鱼吞下去。
一旦被吞入腹中,此时还活着的鱼将面临灭顶之灾:虽然鸬鹚没有牙齿、不能咀嚼,但它的胃承担了这一功能。
鸬鹚肌肉强壮的胃部就像一只充满了酸性消化液的研磨袋,可以通过反复而强有力的运动将鱼肉、鱼鳞、骨骼和鱼内脏慢慢压碎、消化,脆弱的鱼刺当然也不例外。在消化完毕后,部分实在难以消化的内容则会以颗粒状的残留物被吐出。
总之,凭着一身内外优势,鸬鹚作为高效的淡水鱼猎手,已经在内河、湖泊中成功地繁衍生息了漫长的时光,并在数千年中作为渔民的“好帮手”而存在。只不过,在现代,随着栖息地的退化,以及现代化渔业技术的发展,不但各种野生鸬鹚的数量日益稀少,就连驯养的捕鱼用鸬鹚也已经不多见了。对于年轻一代而言,这些黑褐色的巨大水鸟及其代表的古老智慧,已逐渐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或陌生的奇观。
不过,虽然在捕鱼效率上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渔业技术,但鸬鹚也并非没有“用武之地”:在未来,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和旅游业,这些长着羽毛的“渔夫”仍然可以在经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一隅之地,并且作为承载鸬鹚捕鱼技术这一古老文化财富的载体,继续传承下去。
供稿单位:重庆科技馆
作者:索何夫,科普科幻作家,曾获中国科幻星云奖中篇小说银奖
审核专家:李春藜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