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马上到了!暑假余额已严重不足,“你暑假作业写完了吗?”(别问,问就是在极限挑战~)
最近,不少网友晒出了中国学生在各地一边旅游打卡一边赶作业的照片:埃及金字塔旁、马尔代夫海边;飞机上、高铁上、候机厅都出现学生们奋笔疾书的身影。
(社交平台上多个账号分享小孩在旅行途中写作业的经历)
开学季即将到来,如何帮孩子收收心,告别“开学焦虑”,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开启新学期?这份指南请收好↓↓
【孩子这些表现 可能是“开学焦虑”】
“开学焦虑”一般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情绪低落、焦虑烦躁等。也有学生的焦虑表现从心理反应向生理反应发展,比如出现肚子痛、头痛、牙痛、呕吐等。这些并非孩子的身体病了,也非孩子“装病”,而是焦虑情绪所导致的身体反应。
孩子们的“开学焦虑”有个体差异,原因、表现、程度也各不相同。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两方面的行为,一是进食,二是睡眠。大部分孩子可以自我调节、缓解负面情绪,不过,如果孩子出现不想吃饭、彻夜不睡或白天嗜睡,精神抑郁,甚至出现自伤、自残等极端行为,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咨询、就医。
【缓解焦虑 这样帮孩子调整状态】
开学季,孩子从相对放松的家庭环境切换到紧张学习的校园环境,如何顺利迎接新学期?家长可以从饮食、健康等多方面进行干预,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
- 调整作息
开学在即,建议学生们制定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按时起床、学习、运动、睡觉,减少游戏娱乐时间,逐步过渡至开学模式。
- 制定目标和计划
首先要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查缺补漏。根据自身学习、兴趣情况,制定新学期的目标和计划,比如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逛逛书店、图书馆感受学习氛围,还可以购买一些书籍资料。
- 健康饮食 适当运动
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零食和垃圾食品,让肠胃提前适应开学后的三餐规律。适量运动锻炼身体,可以适当散步、跑步、做瑜伽等,帮助释放大脑压力,提高注意力和创造力。
- 接种疫苗
托幼机构和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聚集的场所,容易发生传染病的流行。流感、百日咳、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重症手足口病、乙脑等疾病均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从而避免儿童青少年带病上学。
【关于“开学综合征”的“四问四答”】
问:秋季开学季,学生情绪为何易坐“过山车”?
答:相比春季,秋季开学环境更复杂:学生需应对更高难度的课程,重建社交圈,或面对好友分班、老师更换等变化。此外,秋季日照缩短、天气转凉,这会影响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平衡,成为学生情绪波动的生理诱因。
学生在开学前应采取渐进式生物钟重置法,逐渐调整作息和情绪。
01 作息重置
争取每天比前一天早睡、早起半小时;早餐增加蛋白质摄入,晚餐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睡前1小时,建议用暖光阅读替代电子屏,逐步将生物钟拨回上学模式。
02 社交预演
给好朋友打个电话聊聊新学期计划,通过班级群提前认识新同学、新老师,或在家长陪同下参观新学校等减少对陌生情境的恐惧。
03 增加光照
争取每天早晨出门晒至少10分钟太阳。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以促进血清素合成,让人更易保持积极心态。
开学前后短暂的情绪波动属正常现象,但若孩子出现持续一周以上的失眠、食欲减退、拒绝交流等情况,则需警惕,务必及时带其寻求专业帮助。
问:假期作息不规律,为什么青少年调整作息更费劲?
答: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大脑的昼夜节律调控中枢尚未成熟,对光线等外界信号更敏感。青春期后,褪黑素分泌会自然延迟2~3小时,导致其本能地晚睡晚起。假期形成的晚睡习惯会强化这一节律,加之负责自控的前额叶皮层约25岁才发育成熟,这使得他们更易屈服于即时享乐,难以主动调整。
调节生物钟需循序渐进。
第一,每天逐渐提前入睡和起床时间,即使前一晚睡得晚,也要按时起床,并保持三餐规律与户外活动。
第二,减少外界干扰,如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不摄入咖啡因。若躺下1小时仍无睡意,可起身在昏暗处放松,待有困意再回到床上。
第三,家长应避免强压,以防引发孩子逆反心理,可保留其睡前放松活动,并以适当奖励鼓励进步。
问:手机玩得停不下来,为何让开学焦虑“火上浇油”?
答:从神经心理学角度看,短视频的即时反馈机制会持续刺激大脑奖赏回路,导致多巴胺分泌。这种高频刺激会使青少年对低刺激的学习活动产生排斥,如同重口味饮食后难以接受清淡食物。同时,快节奏的内容切换会“碎片化”专注力,使其难以适应课堂的长时间学习。此外,假期沉迷手机不仅导致作业积压、放大开学焦虑,还可能因看到他人充实假期而引发自责,且深夜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加剧生物钟紊乱。
想帮孩子放下手机?试试这几个有效的方法。
第一,建议采用“渐进式脱敏”的调整方式。可以设置“手机使用阶梯时间表”,比如第一天允许刷短视频2小时,之后每天都减少15分钟,同时寻找其他能够给孩子带来类似愉悦感的替代活动,如社交、运动、阅读或听音乐等。
第二,物理隔离。需要学习时将手机置于视线之外甚至其他房间,规定在学习时间内无法拿到手机。
第三,改善家庭互动模式。很多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是因为现实中缺乏情感联结。建议家长每天留出“无屏幕时间”,和孩子一起做饭、散步或玩桌游等。当亲子关系变得充实,手机的吸引力自然会下降。
问:一到开学就喊肚子痛,真是在孩子“装病”吗?
答:躯体化是指心理压力无法恰当排解时,转化为身体不适的现象。青少年因心理和语言表达能力尚不成熟,常以身体为情绪“出口”。压力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腹痛,或使肌肉紧张导致头痛。这其实是孩子“需要暂停和帮助”的求助信号。
家长需关注孩子情绪,耐心倾听。开学前,当孩子出现腹痛等症状时,切勿认为是“装病”,应带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若确诊为躯体化障碍,则需听从医生的专业评估与建议,尽早干预。
开学模式即将启动,收藏好这份开学指南,迎接新学期吧~
信息来源 | 央视新闻、健康中国、广州日报
来源: 北辰医院资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