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华莉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主治医师

作者:王禹雪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提到超声检查,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最熟悉的就是B超。实际上,超声检查应用十分广泛,除妇产科之外,心脏、肝脏、脾脏、四肢等全身器官都可以在超声检查下进行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评估。

但是超声检查不是万能的,在遇到脏器肿块性质不明、输卵管通畅性评估等情况下,常规超声诊断可能受限。这个时候,超声造影检查(CEUS)就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补充手段。你知道什么是超声造影检查吗?适用于哪些情况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你知道什么是超声造影检查?

超声造影检查是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增强血液的回声信号。通过实时观察微血管灌注,判断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血流差异,提高病变检出率和良恶性鉴别能力。常规超声利用超声波反射成像,超声造影则是借助造影剂在血液中产生的特殊声学效应获得对比增强图像。

超声造影检查中使用的造影剂是什么?有危害吗?

超声造影剂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外壳包裹的六氟化硫微气泡,直径约2~5微米。在低机械指数(MI)条件下,微气泡产生非线性振荡,形成增强影像。超声造影剂代谢快,主要通过肺呼吸排出,通常不经过肝肾代谢,对肝肾功能的依赖性低,安全性高。

超声造影检查有哪些优势?

1. 安全性高:超声造影剂是真正的血池显像剂,主要存在于血管内,极少进入组织间隙,不经过肝肾代谢。通常无需常规进行过敏试验和肝肾功能检查,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尤其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2. 准确率高:可实时、动态观察病灶的微循环血流灌注全过程,并可存储回放。能显著增强深部小病灶或低血流病灶的显示,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和良恶性鉴别能力。

3. 可操作性强:操作相对简便,可短期内重复进行。造影剂代谢迅速,约15分钟即可基本被清除,便于再次检查。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超声造影检查适用于身体哪些部位的检查?

1. 肝脏:对肝内局灶性病变进行定性诊断。评估肝占位性病变性质、肝纤维化程度、局部治疗效果(如消融后)。

2. 心脏: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和心肌灌注。有助于鉴别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如真性/假性室壁瘤)。提高冠状动脉疾病相关评估(如心肌活力)的准确性。

3. 妇科:最常用于评估附件区来源不明肿块,鉴别附件区囊实性肿块的良恶性。评估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如HIFU)后局部效果。评估输卵管通畅性,是诊断不孕症的辅助方法之一。

4. 肾脏:评估肾脏局灶性病变性质、肾血管病变(如肾动脉狭窄)、肾外伤范围。监测肾移植术后情况及评估肾脏肿瘤治疗(如靶向治疗)后反应。

5. 血管: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稳定性相关)、管腔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为手术方案(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支架置入术)提供参考。辅助诊断颅内血管病变(需使用经颅超声造影)。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超声造影检查适用于哪些情况?

1. 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胆囊息肉直径≥10mm,或随访中体积明显增大者。

2. 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颈动脉斑块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斑块(尤其低回声成分显著者),或斑块厚度≥3.5mm或长度>10mm者。

3. 彩色多普勒超声首次发现肝内占位,需明确性质;有肝脏恶性肿瘤病史者发现新病灶,需鉴别性质;鉴别门静脉栓子性质(血栓vs癌栓)。

4. 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乳腺或甲状腺结节,且具有可疑恶性征象(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者。

5. 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肾脏或胰腺占位性病变,需进一步鉴别性质者。

超声造影检查的禁忌证有哪些?

1. 已知对超声造影剂成分(如六氟化硫微泡、磷脂等)过敏者。

2. 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3. 存在右向左分流的心脏病患者(如法洛四联症、严重肺动脉瘘等)。

4. 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90mmHg)、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5.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影响极少部分造影剂代谢途径)。

6. 妊娠期妇女(除非临床必需)及哺乳期妇女(检查后可暂停哺乳24小时)。18岁以下未成年人需由医生严格评估必要性。

7. 有严重过敏史(尤其对蛋类、豆类制品过敏)或既往超声造影检查已发生过敏反应者。

超声造影检查的注意事项有什么?

1.是否适合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决定。

2.检查前应主动、详细告知医生自身健康状况、用药史、过敏史(尤其蛋类、豆类)。

3.检查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皮疹等不适或过敏反应。

4.检查结束后,建议观察15~30分钟,无不适方可离开。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检查是医学超声影像学的重要进展,显著提升了微小病变和疑难病例的诊断能力。它在肝脏、肾脏等多器官检查中优势突出。患者应重视早诊早治,根据检查结果进行个性化诊疗,守护自身健康。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