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发烧,全家如临大敌!捂汗退烧?酒精擦身?退烧药混着吃?这些网络流传的‘退热神招’,可能正在伤害你的孩子!”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也是家长焦虑的“头号敌人”。本期科普将破除误区,用科学方法守护孩子健康。
问答篇:
问题1:什么是发热?孩子体温多少度算发热?摸额头烫就是发烧吗?
答:发热不是感觉,需要科学测量!
▶定义:肛温≥38℃、耳温≥37.8℃、腋温≥37.5℃才算发热
▶发热本质 = 免疫系统拉响「防空警报」
“当病毒/细菌(敌军)入侵时,大脑体温中枢(指挥部)调高体温设定值,如同拉响防空警报——发热就是身体在说:全体免疫细胞战士,进入战斗状态!”
▶ 别依赖“手感”!额温受环境影响大,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或耳温,水银体温计易碎且可能造成汞中毒,需谨慎使用。
▶ 低热(38℃以下)可能是身体启动“防御模式”,不必过度紧张。
问题2:发热会烧坏脑子吗?必须立刻退烧?
答:发热本身是免疫系统作战的“烽火台”。
▶ 单纯发热不会损伤大脑。但持续高热(如超过41℃)或伴随严重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系统本身的感染引起发热时,可能会因此造成神经系统损害。)
▶ 退烧的目的是缓解不适,而非追求体温正常!孩子能吃能玩,38.5℃也可服用退热药物后观察,但如果发热超过3天或伴有其他严重表现需要及时就诊。
▶形象比喻:发热像身体里的“抗敌警报”,提醒我们免疫系统正在战斗,而非敌人本身!
升温过程 = 建造「高温消毒房」
升高体温就像把房间调成“消毒模式”:
39℃环境 → 病毒复制速度下降50%
40℃环境 → 免疫细胞战斗力翻倍
问题3:宝宝发热都有哪些原因呢?
答:宝宝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俗称的“感冒”,大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口服药物对症,3~5天可自行退热。在流感流行季节可以进行快速病原筛查,如果阳性可以尽早服用抗流感药物。
警惕:要是宝宝持续不退热、精神不好、剧烈咳啾、脱水等,需要到医院就诊,请医生检查有没有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他病原体的感染,以及是不是有肺炎、川崎病等其他情况,进一步确定病因、排除并发症。
问题4: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退热贴真的有效吗?
答:效果有限,操作不当反添风险!
▶ 推荐:少穿衣、开空调(26℃)、多喝水——让热量自然散发。
1.温水擦拭:用32℃~34℃的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发抖寒战时不要进行物理降温以免加重寒战。
2.减少衣物:避免捂热,穿轻薄透气的衣服。
▶ 不推荐:
✘ 酒精擦浴 = 向战场泼汽油(皮肤吸收致中毒)
✘ 冰敷/退热贴 = 突然往枪管浇冷水(引起寒战,反而升温)
✘ 捂汗 = 给战士穿棉袄打仗(阻碍散热,诱发高热惊厥)
一句话总结:孩子舒服比降温更重要!
问题5:退烧药怎么选?美林和泰诺林能交替吃吗?
答:不建议,安全用药牢记“三原则”!
重大提醒:
▶ 谨慎交替用药!增加肝肾负担且易混淆剂量(WHO及AAP明确反对)。
▶ 拒绝中成药退烧:中成药可以作为清热的辅助用药,尚无儿童安全性数据可以直接快速退热,警惕肝损伤(如柴胡注射液已禁用)。
“退烧药(如美林)像谈判官,暂时说服指挥部调低体温设定,让孩子舒服些。但药效过了警报可能再响——因为真正的敌人(病菌)还没被消灭!”
问题6:发热期间如何护理孩子的饮食?需要进补吗?
答:不要着急进补。关键原则: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和营养。
推荐食物:
▶流质或半流质:如粥、米汤、稀释的果汁。
▶易消化蛋白质:如蒸蛋、豆腐。
▶避免食物:油腻、辛辣或高糖食物。
问题7:热性惊厥怎么办?需要往嘴里塞东西吗?
答:错误操作比惊厥更危险!热性惊厥 → 电路过载跳闸。
记住急救四步法:放侧卧 → 清硬物 → 计时间 → 速送医
侧卧→防呕吐物窒息
清硬物→取出嘴里食物
计时间→记录发作时长
速送医→>5分钟立即打120
重要提醒:禁止塞任何东西到嘴里!可能咬断堵塞气管。
禁止塞手指/勺子(可能导致窒息或牙齿损伤)!
问题8:什么情况必须马上去医院?
红黄绿灯预警系统:
就诊小贴士:事半功倍看医生
▶记录清单:体温曲线图(记录时间、温度值)、用药名称及剂量。
▶症状描述:精神/饮食眠状态变化,有无皮疹、咳嗽等伴随症状。
▶备齐物品:医保卡、既往病历、水杯和备用衣物。
小结:
发热反复 = 免疫系统「车轮战」普通感冒发烧像游击战:
> 病毒多波次进攻 → 免疫系统多轮反击 → 体温反复升降(通常3~5天)
> 只要孩子精神好转、作战间隙(退烧时)能吃能玩,就说明战局可控!
> 滥用退烧药 = 虚假停战警报
> 频繁喂退烧药如同谎报军情:
掩盖真实战况(体温曲线失真影响医生判断)
消耗后勤补给(增加肝肾负担)
> 家长要做的是:保证水电供应(补水分)、别乱按紧急按钮(勿过度退烧)、记录故障日志(体温记录)!
正如美国儿科医生布雷泽尔顿所言:“父母的冷静是孩子最好的退烧药。”放下焦虑,用知识武装自己,你就是孩子最坚实的健康守护者!
参考文献:
[1] 罗双红,舒敏,温杨,丁俊杰,龚宗容,张萍,高珊,郭琴,朱渝,谭珊,苗瑞雪,万朝敏,张崇凡.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11(02):81-96.
[2]江载芳,申昆玲,沈颖,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ocket book of hospital care for children: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mmon childhood ill
nesses[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3:305.
[4]王琪,苏绍玉,刘腊梅,曾琴.儿童发热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解读和内容分析[J].护理学杂志,2021,36(14):28-31.
[5]NICE Guideline Updates Team (UK).Fever in under 5s:assessment and initial management[M].London:Natio-nal Institute for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UK),2019:5-26.
[6]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儿童安全用药分会,"六一健康快车"项目专家委员会,全球儿科呼吸联盟.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J].中中华实用儿科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3):161-169.DOI:10.3760/cma.j.cn101070-20200225-00249.
[7]刘小会,季兴,胡利华,贾运涛,孙华君,卢庆红,张胜男,赵瑞玲,张顺国,孙燕燕,闫美兴,郝丽娜,蔡和平,许静,朱增燕,徐华,缪静,陆晓彤,陈泽彬,成华,林芸竹,陈瑞杰,赵昕,刘振国,张君莉,姜玉武,万朝敏,卢根,高恒妙,殷菊,申昆玲,徐保平,王晓玲.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处方审核建议[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9):653-659.DOI:10.3760/cma.j.cn101070-20220315-00270.
作者:
宋淑倩 中日医院 儿科 主管护师
郎欣淼 中日医院 儿科 护师
李绚 中日医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审核:
杨阳 中日医院 儿科病房 护士长 副主任护师
惠秦 中日医院 儿科 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李晓丹 中日医院 儿科 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