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重生》电影海报
时隔多年,那扇通往史前世界的大门再次被推开。《侏罗纪世界:重生》带着全新的故事线和更加庞大的史前巨物,咆哮着冲上银幕。影片抛开了前作中的熟悉面孔,将我们带入了一场更为宏大也更为危险的任务:为了攻克人类疾病,一支由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精英特工佐拉·贝内特(Zora Bennett)领导的团队,必须冒险前往一座被遗忘的秘密岛屿C站点(Site C),从地球历史上最庞大的三种生物——陆地、天空和海洋的霸主身上,采集珍贵的DNA。
电影的设定无疑是激动人心的,它将镜头对准了巨兽界的“三巨头”:行走的“山脉”巨龙(电影中译作泰坦巨龙)、天空的“死神”风神翼龙,以及海洋的“利维坦”沧龙。当观众们为银幕上惊心动魄的追逐和搏斗屏住呼吸时,一个更有趣的问题也随之浮现:这些银幕上的超级巨星,在6600万年前的真实世界里,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就让我们跟随电影的脚步,一同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重生”,探寻这些远古霸主背后的真实故事。
陆地巨无霸:温柔的巨龙与“侏罗纪”的乡愁
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中的蜿龙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向1993年的经典之作《侏罗纪公园》致以了最深切的敬意。当主角佐拉和亨利·卢米斯博士站在广袤的平原上,一群巨龙(Titanosaurus)迈着沉稳的步伐从他们身边走过,巨大的身影遮蔽了阳光,地面随之震颤。这一幕,几乎完美复刻了艾伦·格兰特博士初见腕龙时那份发自内心的震撼与敬畏。这不仅是情怀的“重生”,更是系列电影对“巨大”这一概念的再次升级。
电影《侏罗纪世界:重生(Jurassic World: Rebirth)》中的巨龙
不过,电影里的“巨龙”其实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统称。在古生物学中,巨龙类(Titanosauria)是一个庞大家族,包含了数十个不同的属种,它们是白垩纪晚期地球上最繁盛的蜥脚类恐龙,也是最后一批幸存的长脖子巨人。其中最著名的“明星成员”,当属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和巴塔哥巨龙(Patagotitan)。一头成年的巴塔哥巨龙,体长可达37米,相当于一架波音737客机的长度;体重则可能超过60吨,约等于10头成年非洲象的总和。
巴塔哥巨龙骨骼模型(图片来源: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
那么面对着零散、不完整的化石,古生物学家是如何“复原”出这些庞然大物的真实尺寸的?这背后其实是一套严谨的“骨骼侦探学”。科学家们会基于关键的承重骨骼,如股骨,来估算体重,因为这根骨头的粗壮程度与动物的体重直接相关。接着,通过“比较解剖学”,将新发现的化石与亲缘关系相近、但骨骼更完整的物种进行比例换算,从而推断出缺失部分的大小和整体的轮廓。
近年来,计算机三维建模技术更是让这个过程如虎添翼,科学家可以扫描化石,在虚拟空间中构建完整的骨架,再为其“贴”上肌肉和皮肤,通过计算其体积来更精确地估算体重。因此,电影中那令人震撼的巨大身躯,并非凭空想象,而是科学推演出的、曾经真实存在于地球上的宏伟景象。
天空与海洋的极限:一场不可能的DNA任务
电影《侏罗纪世界:重生(Jurassic World: Rebirth)》中的风神翼龙
如果说巨龙代表了陆地的极致,那么风神翼龙(Quetzalcoatlus)和沧龙(Mosasaurus)则分别定义了天空与海洋的极限。在电影中,这两位霸主是佐拉团队任务中最危险的目标。为了获取风神翼龙的DNA,主角们潜入悬崖峭壁上的古老遗迹,试图从蛋中窃取样本,结果引来了愤怒的母亲,上演了一场惊险的空战。而在海上,当团队乘坐的船只遭遇袭击时,潜伏在深海的沧龙则与几头棘龙联手,掀起了滔天巨浪。
电影《侏罗纪世界:重生(Jurassic World: Rebirth)》中的沧龙
首先,必须澄清:风神翼龙和沧龙,都不是恐龙!风神翼龙属于“翼龙类(Pterosauria)”,它们是恐龙的近亲,但演化路径不同,是第一种真正飞上蓝天的脊椎动物。而沧龙则属于“沧龙类(Mosasauridae)”,是一类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亲缘关系上更接近今天的巨蜥和蛇。
风神翼龙骨骼标本(图片来源:法兰克福森肯伯格博物馆)
风神翼龙是“天空之神”的称号当之无愧。它的名字来源于中美洲阿兹特克文明中的羽蛇神“奎兹尔科亚特尔”(Quetzalcoatl),象征着它至高无上的空中地位。 作为人类已知最大的飞行动物,它的翼展超过11米,与一架小型赛斯纳飞机相当。当它收拢翅膀、用四肢在地面站立时,身高可达5-6米,堪比一头长颈鹿。
风神翼龙(肩高2.5米,体重约250公斤)与人、长颈鹿体型对比(图片来源:Witton M P. 2008)
风神翼龙生活在距今约6800万至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这种庞然大物很可能是一种恐怖的地面捕食者。它像一只巨大的鹳,迈着大步在史前平原上搜寻猎物,用它那长而尖锐的喙发起致命一击,甚至连一些幼年的霸王龙都可能成为它的盘中餐。 电影中它在悬崖筑巢的习性,也符合对其生活环境的一种科学推测。
电影《侏罗纪世界(Jurassic World)》剧照
而沧龙,则是白垩纪晚期海洋中无可争议的顶级掠食者。它并非恐龙,而是一类巨型海生蜥蜴,是现代巨蜥和蛇的远古亲戚。 从《侏罗纪世界》开始,它就以一口吞下大白鲨的震撼场面征服了观众。
霍夫曼沧龙骨骼标本(图片来源:马斯特里赫特自然历史博物馆)
现实中的沧龙家族同样庞大,最大的霍夫曼沧龙(Mosasaurus hoffmannii)体长可达17米。它的武器库堪称豪华:巨大的头骨、双排锋利的牙齿(颚骨上有一排,上颚内部还有一排,用于钩住猎物),以及像蛇一样可以张得很大的下颌。 科学家推测,它可能还拥有类似蛇的分叉舌头,能通过“品尝”水中的化学物质来追踪猎物。它在白垩纪晚期的最后两千万年里迅速崛起,填补了其他海洋爬行动物衰落后留下的生态位,成为了绝对的海洋霸主,直至6600万年前与恐龙一同在末日天灾中灭绝。
电影中这场惊心动魄的DNA争夺战,恰恰触及了整个《侏罗纪》系列最核心的科幻设定,也引出了那个萦绕在所有粉丝心头数十年的终极问题:我们真的能通过DNA复活这些史前巨兽吗?遗憾的是,以我们目前已知的科学原理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问题的关键在于DNA的“保质期”。DNA是一种有机大分子,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解。
电影《侏罗纪世界:重生(Jurassic World: Rebirth)》剧照
科学研究表明,在最理想的保存环境下,DNA的半衰期也仅为521年。这意味着,DNA信息将在大约680万年后彻底消失,不留下一丝痕迹。而最后一批非鸟恐龙、翼龙和沧龙灭绝于6600万年前,这个时间鸿沟是DNA信息保存极限的十倍之多。所以,电影中采集DNA的情节,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科幻构想,它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妙的梦,但现实的科学规律,已经为恐龙的“重生”之路,关上了大门。
银幕之外的真正“重生”
《侏罗纪世界:重生》用顶级的视效和惊险的故事,再次点燃了我们对那个失落世界的无限遐想。巨龙的沉稳、风神翼龙的凌厉、苍龙的狂暴,这些银幕形象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然而,当我们走出影院,更应看到,电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虚构的冒险,更在于它激发了我们对真实科学的好奇心。
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剧照
电影或许无法让恐龙真正“重生”,但每一次古生物学的新发现,一块新的化石、一个更完整的骨架、一种全新的分析技术都在让这些远古生命在我们脑海中实现一次又一次的“重生”。我们得以更清晰地描绘它们的样子,理解它们的生活,重构它们的世界。这,或许才是《侏罗纪》系列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地球生命史的波澜壮阔,并激励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让科学的光芒照亮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真实的“失落世界”。(杨雨鑫)
参考资料:
https://screenrant.com/every-dinosaur-in-jurassic-world-rebirth/
https://www.universalpictures.com/movies/jurassic-world-rebirth
https://www.imdb.com/title/tt31036941/mediaindex/?ref_=mv_close
Witton M P. A new approach to determining pterosaur body mas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terosaur flight[J]. Zitteliana, 2008: 143-158.
审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学者 邢立达
来源: 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