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2016 年,LIGO 首次探测到黑洞碰撞事件后,发布了两个黑洞碰撞的计算机模拟图像。(图片来源:LIGO)

在距离地球百亿光年的遥远宇宙深处,一场几乎无法想象的天体剧变悄然上演:两个巨大黑洞,在沉默中彼此吸引、围绕、加速,最终撞击融合,化为一个更大的“终极黑洞”。

这一合并产生的空间震动——引力波——经过漫长旅程,最终在2023年11月23日抵达地球,轻轻地扯动了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探测臂。关于该事件的研究成果于2025年7月14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GR-Amaldi引力波会议上向世界展示。

image.png

“GW231123”事件信息图(图片来源:加州理工学院)

这起被命名为“GW231123”的事件,被证实为迄今人类观测到的最“重量级”的黑洞合并。但对于科学家而言,它远不止是刷新纪录那么简单。它像一位神秘的信使,带来了一个颠覆现有认知的谜题,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宇宙中最极端天体的“家谱”。

一对“来历不明”的重量级选手

让科学家们既兴奋又困惑的,是这对“新人”的身份。根据LIGO捕捉到的信号分析,参与合并的两个黑洞,一个质量约为太阳的137倍,另一个约为太阳的103倍。这两个数字,精准地踩在了理论物理学家划定的“黑洞质量禁区”(Pair-Instability Mass Gap)之内。

image.png

当一颗恒星质量非常大时,它的核心会产生大量的伽马射线,以至于部分辐射能量会转化为粒子和反粒子对。由此产生的能量下降导致恒星在自身巨大引力的作用下坍缩。剧烈坍缩之后,失控的热核反应(图中未显示)随之而来,恒星爆炸,将残余物喷射到太空中。(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通常,当一颗质量巨大的恒星燃尽其生命,它会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缩,引发一场壮丽的超新星爆发,其核心则会坍缩成一个黑洞,将自己浓缩成一个无限致密的点。然而,理论模型告诉我们,当恒星的质量大到一定程度,恰好在约60至130倍太阳质量的范围内时,它的“死亡之舞”会变得异常惨烈。

在这个质量区间的恒星,其核心会产生大量的正负电子对,导致内部压力骤降,引发失控的核聚变爆炸。这种被称为“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bility Supernova)的特殊过程,会把整个恒星炸得粉身碎骨,不留下任何残骸,更别提形成黑洞了。因此,这片质量区间被认为是黑洞的“无人区”。而GW231123的两个主角,却“明知故犯”地闯了进来,这让科学家们不得不追问:它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宇宙“套娃”:

黑洞的等级合并假说

最主流的解释,听起来就像一个宇宙版的“俄罗斯套娃”故事——等级合并(Hierarchical Merger)假说。根据该理论,我们看到的这两个巨型黑洞,本身就不是第一代。它们很可能是先前更小的黑洞合并后产生的第二代甚至第N代。

image.png

(图片来源:COSMOS)

这就像是四个“祖父母辈”的小黑洞,先两两合并,变成了两个“父母辈”的中等黑洞,然后这两个“父母”再次合并,最终生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黑洞宝宝”。

这次的发现,为这个假说提供了迄今最强的证据。首先是它们的极速自旋。模型显示,这两个黑洞在合并前的自旋速度分别达到了物理学极限的90%和80%左右。这如同两位花样滑冰选手,在旋转中不断将对方拉近,速度越来越快。当两个黑洞合并时,它们的角动量会叠加,使得新生的黑洞转得更快。一次次的合并,就像给陀螺不断加速,最终将自旋速度推向了理论的巅峰。而我们观测到的大多数由恒星直接形成的黑洞,自旋速度通常要慢得多。

image.png

超大质量黑洞从吸积盘中吸积的概念图。(图片来源:NASA)

其次,这一发现为解开另一个宇宙终极谜题——超大质量黑洞的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我们知道,几乎每个星系的中心都潜伏着一个质量达太阳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倍的超大质量黑洞。但它们是如何在宇宙早期迅速“长大”的?天文学家一直在寻找介于恒星级和超大质量级之间的“中等质量黑洞”(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s),它们被认为是超大质量黑洞成长的“种子”或“基石”。而GW231123的产物,一个2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正是一个宝贵的“中等质量黑洞”样本。

聆听宇宙的低语

image.png

LIGO 实验室运营着两个探测器站点,一个位于华盛顿州东部的汉福德附近(左),另一个位于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附近(右)。(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能够“听”到这场遥远的宇宙之舞,全靠LIGO这样的引力波探测器。它们通过测量激光束在数公里长的“L”形手臂中传播时间的微小变化,来感知引力波引起的比原子核还小数千倍的时空拉伸。这无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测量仪器。

image.png

史上首张拍摄合成的黑洞影像(图片来源:NASA)

然而,这次的信号也给科学家们带来了幸福的烦恼。因为它太极端了——质量大、自旋快,导致现有的引力波信号模型在分析时遇到了困难。不同的模型给出的结果存在差异,这意味着我们对黑洞质量的测量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更精确地解读宇宙的密语,我们还需要更完善的理论模型。

另一方面,在这场聆听宇宙的全球交响乐中,中国也正在奏响自己的乐章。

image.png

天琴卫星星座(由SC1,SC2,SC3三颗卫星组成)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山大学天琴中心)

中国的引力波探测计划兵分两路,一路向天,一路扎根于世界屋脊。向天的,便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团队领衔的“天琴计划”。它的目标是在太空中搭建一个引力波天文台,通过三颗卫星在10万公里高的轨道上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阵列,用激光干涉技术捕捉LIGO等地面探测器无法触及的低频引力波。这些低频引力波,可能来自于质量更为庞大的超大质量黑洞合并、或白矮星等致密天体构成的双星系统。目前,“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已在轨成功完成多项关键技术验证,为未来的太空“竖琴”奏响了序曲。

image.png

阿里原初引力波观测站(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而扎根于“世界屋脊”的,则是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250米之上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它的目标更为宏大和古老,并非寻找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而是试图捕捉宇宙诞生之初、大爆炸瞬间产生的“原初引力波”的蛛丝马迹。它通过观测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偏振特性,来寻找原初引力波。如果成功,这将是宇宙暴胀理论的直接证据,是名副其实的“宇宙第一声啼哭”。近日,阿里计划的一号望远镜已经建成并投入观测,正努力从地球上条件最好的观测点之一,为我们揭开宇宙起源的终极奥秘。

从LIGO的惊人发现,到天琴与阿里的宏伟蓝图,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从不同的频段、追溯不同的宇宙历史时期,全方位地聆听宇宙。每一次“心跳”的捕捉,每一次理论的突破,都在提醒我们——在这片看似寂静的宇宙中,最狂暴、最壮丽的史诗,正在无声地上演。而我们,才刚刚学会如何去聆听。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212-7

http://theguardian.com/science/2025/jul/14/scientists-detect-biggest-ever-merger-of-two-massive-black-holes

https://www.cnn.com/2025/07/16/science/massive-black-hole-collision-gravitational-waves

https://www.livescience.com/space/black-holes/scientists-detect-most-massive-black-hole-merger-ever-and-it-birthed-a-monster-225-times-as-massive-as-the-sun

作者:杨雨鑫

策划:刘颖 张超 李培元 杨柳

审核专家:李昕 北京天文馆研究馆员

来源: 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