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象日”设立于2012年8月12日,旨在呼吁全球关注大象生存危机。因盗猎、栖息地丧失及人象冲突,非洲与亚洲的大象数量急剧减少。大象作为“生态工程师”,对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该节日由国际动保组织及爱心人士共同发起,旨在提升公众对大象的保护意识;推动探索人象冲突解决办法,促进和谐共处;动员各界力量参与大象保护事业。

亚洲象是我国珍稀动物中的“明星”,也是我国体形最大的陆地动物。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亚洲象也不例外!值此世界大象日之际,我们来看看野生亚洲象的“植物食谱”。


西双版纳的亚洲象(摄影:李荣)

1 亚洲象为何如此稀有?

亚洲象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同时作为IUCN濒危物种和CITES附录I物种,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科研保护价值。中国境内仅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有零星种群,总数大致有300多头,比大熊猫更珍稀。

亚洲象的生存危机

1◆ 栖息地丧失

主要受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森林砍伐、农田扩张等)的影响,目前亚洲象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受到剧烈挤压。

2◆ 种群衰退风险高

栖息地碎片化导致觅食和迁徙受阻,种群间基因交流困难,近亲繁殖风险高。象牙贸易与盗猎加剧了种群数量的减少,性别结构失衡,最终导致种群衰退。

3◆ 繁殖周期长

孕期长达20-22个月,每4-6年才产一胎。

4◆ 亚洲象体形巨大,食量惊人,对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求较高

研究发现亚洲象并不喜欢在能为它们提供保护的茂密森林中活动,而是喜欢在森林边缘和农田附近活动,因为这里阳光充足,有大量亚洲象喜欢的植物生长。

5◆人象冲突较频繁


西双版纳的亚洲象(摄影:李荣)

你知道吗?亚洲象也曾在黄河边漫步

亚洲象在我国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黄河以北至长江流域,后因气候变冷、人类活动(如人口增多、森林砍伐)才逐渐南退。

2亚洲象的“植物食谱”

亚洲象偏好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季雨林的河岸地带,依赖水源和丰富的植被资源才得以生存。

亚洲象每天约消耗150~350千克的食物。亚洲象是食植动物,据研究,我国亚洲象的“植物食谱”,在野外取食的植物种类多达240种,主要食用草本植物茎叶、木本植物树叶、树皮或植物果实等。其中大量食用的植物种类有:

1粽叶芦Thysanolaena latifolia

高大的禾草类和脆嫩的竹笋是亚洲象最爱的食物之一,禾草以粽叶芦、芦苇、莠竹属等为代表。

粽叶芦是西双版纳十分常见的大型禾草,其叶片宽阔富有韧性,是用来包粽子的上好材料,因此而得名。

粽叶芦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株高2-3米,茎秆粗壮,枝多而密集,多生于海拔6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路边灌丛中,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多分布于我国华南至西南。

粽叶芦对受干扰的环境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可作为生态修复植物重建的核心物种。

除喜欢吃野生禾草外,亚洲象还经常光顾农田,喜欢取食糖分含量较高的玉米、水稻、高粱等农作物。

2小果野蕉Musa acuminata

芭蕉科芭蕉属植物也是热带雨林常见的高大草本植物,其中以小果野蕉为典型代表,它们常生长在热带雨林的湿润沟谷及林缘路边。

小果野蕉浑身是宝,其地上茎叶、花果均可被亚洲象食用。作为沟谷雨林的伴生植物,小果野蕉参与维持热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昆虫、鸟类等生物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

作为现代栽培香蕉的野生亲本之一(与野蕉杂交形成栽培种),其基因多样性对香蕉育种至关重要。

3大果榕Ficus auriculata

榕属植物是热带森林的关键树种,其枝叶繁茂、果量巨大,是众多动物赖以生存的“雨林粮仓”。

亚洲象取食的榕属多达10余种,包括大果榕、聚果榕、粗叶榕等,它们喜欢榕树的叶子和果实。

以大果榕为例,它不仅果实大如苹果,叶片也十分巨大,西双版纳当地人形象地称其为“大象耳朵叶”。它的花果多数着生在粗的主干上,是典型的老茎结果植物。它的嫩叶和成熟果实,不仅亚洲象爱吃,也是雨林各民族喜爱的野菜和野果。

4五桠果Dillenia indica

五桠果与大象有着独特的生态关系。研究发现,五桠果的果实是大象喜欢取食的野生水果,且经大象消化后的种子萌发率更高。

大象在食用果实后,会将种子传播到更远的区域,促进五桠果的繁衍。因此,五桠果被称为“大象的苹果”,这一名称既体现了大象对它的喜爱,也反映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紧密联系。

5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构树是桑科落叶乔木,是我国南北均十分常见的本土树种,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耐贫瘠、耐盐碱等特性。

其树皮纤维发达,是作纸张的优质原料。其叶片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0%,是天然的优质牲畜饲料;果实成熟后为橙红色的肉质浆果,哺乳动物和鸟类均可食用。

构树常生长在林缘路边,其叶片和树皮均是亚洲象喜爱的食物。

亚洲象的“粮食”安全吗?

大象喜欢吃的植物均是生长迅速的草本和树木,多食用地上枝叶,没有对其生长和种源数量造成影响,不会对植物造成生存威胁。

文/图:莫海波

注:本文为科普中国的特约稿件,合作同步发出。

来源: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