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微生物学会推荐作品)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2023级 闫寒在读硕士、涂增教授,邹老师的科普花园 邹静波主任技师
在漫长的人类与昆虫共存历史中,蚊子、蜱虫、跳蚤等吸血节肢动物常扮演着不同“快递公司”的“快递小哥”角色。它们通过叮咬,将多种病原体在动物与人、人与人之间悄然传播,由此引发的疾病统称为“虫媒传染病”。这类疾病传播隐蔽、危害严重,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虫媒传播示意图
接下来我们依据传播媒介的类型,系统梳理常见虫媒传染病及其特点,并为您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护策略。
一、 蚊媒疾病:全球最重要的虫媒传染病类别
蚊子是许多病毒和寄生虫的传播媒介,其引发的疾病种类多、分布广。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头痛、肌肉和关节剧痛(俗称“断骨热”)、皮疹,严重时可发展为致命性的登革出血热或休克综合征。
疟疾:由疟原虫(寄生虫)引起,主要通过按蚊传播。其特征是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
黄热病:由黄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等,可致命,但有有效疫苗。
寨卡病毒病:由寨卡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症状通常较轻,但孕妇感染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等严重出生缺陷。
日本脑炎: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主要由库蚊传播。流行于亚洲,可引发严重脑炎,病死率高,有疫苗可预防。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最显著的特征是突发高热和极其剧烈的关节疼痛(影响手、脚等小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之久,导致行动不便。其症状与登革热易混淆。
西尼罗河热:由西尼罗河病毒引起,主要由库蚊传播。多数人感染后无症状,部分人出现发热、头痛,少数人会发展为脑炎或脑膜炎。
二、 蜱媒疾病:不可忽视的野外威胁
蜱虫常栖息于草丛、灌木中,通过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类。
莱姆病:由伯氏疏螺旋体(细菌)引起,通过硬蜱传播。早期特征性表现为叮咬处出现“游走性红斑”,后期可能损害关节、神经系统和心脏。
蜱传脑炎:由蜱传脑炎病毒引起,通过硬蜱传播。轻则表现为流感样症状,重则可导致严重的脑膜炎、脑炎,有疫苗可预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FTS):由SFTS病毒(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主要由长角血蜱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病死率较高。
三、 其他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
鼠疫:由鼠疫耶尔森菌(细菌)引起,主要经由受感染跳蚤(如印鼠客蚤)的叮咬传播。历史上曾造成“黑死病”大流行,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等类型。
恙虫病:由恙虫病东方体(细菌样微生物)引起,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特征包括焦痂、高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
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主要通过体虱传播。症状表现为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和皮疹。
科学防控(切断传播链,保护易感人群)
应对虫媒传染病,预防远胜于治疗。防控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链和保护易感人群。
清除孳生地(治本之策,以蚊虫为例):
翻盆倒罐,彻底清除室内外各种小型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瓶罐、竹筒等),定期为水生植物换水,消除蚊虫的“育婴房”。
加强物理防护:
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使用蚊帐。
在蚊虫活跃时段(如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伊蚊多在白天叮咬,尤其是清晨和傍晚),外出应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正确使用防护 “化学武器”:
在外露的皮肤和衣物上使用含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
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前往虫媒传染病流行区时,务必加强防护措施。
一旦出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和户外活动史,以协助诊断。
总的来说,不管科学界如何努力,虫媒传染病的威胁短期内都不可能消除,它将长期存在且不断变化。面对这一挑战,我们无需恐慌,但需保持警惕。最有效的策略是:及时了解本地及旅行地的疾病流行情况,掌握科学的防护知识,并持之以恒地采取简单却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清理积水、正确使用驱蚊剂和蚊帐,这些从过去“爱国卫生运动”中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至今仍是我们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重要手段。
来源: 邹老师的科普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