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叶海英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
8月26日夜间起,北京迎来一场持续24小时以上的强降雨过程。
据介绍,此次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影响范围广。降雨前期伴有弱雷电,随后逐渐转为稳定性降水,降水效率高。同时,受降雨影响,气温明显下降,预计从8月27日至9月3日最高气温24~29℃;最低气温21~23℃。
本次降雨与此前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雨后变得凉爽许多,不再是闷热的“桑拿天”,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北京要入秋了呢?
为什么此轮降雨“超强待机”?
根据市气象台发布的全市雨量气候统计,今年6月1日入汛至8月27日8时,全市累计降水量637.4毫米,比常年同期365.8毫米偏多74.2%,比去年同期640.1毫米偏少0.4%。而本次降雨过程则呈现出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的特点。
水汽输送通道稳定
台风将南海暖湿气流源源不断输送至华北,配合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偏南气流,形成持续水汽供应。
地形抬升作用显著
太行山、燕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暖湿气流运动方向垂直,形成“地形泵”效应。
低涡系统停滞少动
高空低涡在华北地区维持超过36小时,其引导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持续交汇,导致降雨系统“原地打转”。
降雨后降温,为何不再是闷热?
降雨伴随降温是多种气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蒸发吸热
当雨水降落至地表或悬浮于近地面空气时,会触发剧烈的蒸发过程。根据热力学原理,1克液态水蒸发为水蒸气需吸收2260焦耳热量(即汽化潜热),这一能量消耗直接导致近地面空气温度下降,形成“雨后寒”效应。
对比夏季来看,夏季对流雨后闷热,往往因空气湿度接近饱和,蒸发效率极低;而秋季降雨伴随冷空气入侵,湿度骤降后蒸发加速,吸热效应显著增强。
冷空气入侵
秋季降雨常与冷锋活动紧密相关,高纬度地区形成的冷气团在地面冷高压驱动下不断堆积并南下,沿太行山、燕山山麓呈“楔形”侵入华北平原;由于冷空气密度较大,它会在暖湿气流下方形成稳定逆温层,当冷锋过境时,暖湿空气被强迫抬升至凝结高度并释放潜热,而冷空气则迅速占据近地面层,形成显著的降温效应。
对比夏季来看,夏季降雨多由局地热对流引发,冷空气参与度低,故降温不明显;而秋季降雨是系统性冷空气入侵的结果,温度下降具有持续性和显著性。
风速变化
降雨过程中风向转变与风速变大,使散热效应更为明显。雨后偏北风增强近地面湍流运动,促使冷却空气与上层未降温空气充分混合,冷空气输送量激增,显著加速降温进程。此外,风速变大还加速地表水分蒸发并吹散近地面高湿空气,有效打破“湿闷”循环,进一步通过吸热作用强化降温效果。
对比夏季来看,夏季的静风条件阻碍扩散,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局地低压,导致污染物和水汽滞留;而秋季雨后的偏北风可以加速空气流动,打破静稳天气格局。
北京的秋天来了吗?
虽然降雨后出现了降温,但这并不一定就代表北京进入了秋天。
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 “立秋” 作为秋季的起点,但在气象学上,入秋有着明确的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气候季节划分》(GB/T 42074-2022)规定:依据当年5天滑动平均气温序列,在首次连续5个满足小于22℃的滑动平均值所对应的日平均气温序列(9天)中,按第一个小于22℃的日期作为秋季起始日。
2023年北京气象观测代表站入秋时间为9月19日,2024年北京于9月20日正式入秋,较常年偏晚7天,而常年北京的入秋时间为9月13日。所以,不能简单依靠一次降雨后降温,来判定北京已经入秋,还需要持续观察后续的气温变化,看是否能满足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在特定区间的条件。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