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单产·深翻】

科普一下丨旱作农业区提升单产策略:深翻

旱作农业也称雨养农业,是指无灌溉条件下,依靠自然降雨从事旱田作物种植的一种耕作方式。旱作农业机械化翻地技术是改良土壤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行之有效的农机化工程实用技术之一。

三江平原科普工作室(简称“三平科工”)科研人员介绍,翻地是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关键环节。翻地能为下茬农作物生长提供更广阔的地下空间,因此,粮食稳产、高产效果明显。这项实用技术有以下好处:

①恢复地力。翻地既能提高土壤通透性,又能促进翻埋作物残茬腐化,同时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据有关试验测定数据,翻地后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02%,氮、磷、钾分别增加3.8毫克/千克、0.6毫克/千克、9.2毫克/千克。 ②松土蓄水。翻地既能加深农田耕作层、熟化土壤,又能疏松表层土壤、贮雨水蓄墒情。据有关试验观察数据,翻地后的地块土壤容重下降0.05克∕立方厘米,土壤孔隙率增加4.6%,土壤含水量提高20%。

③防虫灭病。据调查,翻地后的农田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大豆食心虫、霜霉病、紫斑病,小麦赤霉病,水稻纹枯病,玉米斑病,花生叶斑病,向日葵螟虫、锈病,甜菜褐斑病和烟草田夜蛾等病虫害危害率明显减轻。

④防除杂草。翻地既能防除以种子繁殖的稗草、狗尾草、鸭跖草、苍耳、反枝苋等一年生杂草,同时还能有效地防除以根茎和根芽等方式繁殖的苣荬菜、狗牙根、芦苇、问荆等多年生杂草。据测定,翻地后的地块杂草比耙耢或旋耕的地块,杂草年递减11%左右。

⑤提高产量。翻地能改善和增强土壤保肥能力,为农作物生长与发育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条件,农作物单产增产较明显,这主要表现在:植株增高、茎粗;籽粒增多、粒重;主根伸长、根量增加,且根系吸收肥料面积增大,一般农作物增产在8%至15%。

翻地有这么些好处,那么,如何翻地呢?

翻地深度应根据种植作物品种特性、土质肥力状况、翻地目的、配备机具种类、翻地时机和肥源条件来确定,通常翻地深度在20—25厘米。种植深根的农作物(如玉米、高粱、向日葵、棉花等)、有机质含量多的粘土、埋青和秸秆还田的地块、熟化土壤和施肥量大的地块可翻得深些,反之则浅些。

三平科工科研人员表示,今年8月18—24日,研究人员采取人工锹挖的方式,对农田遭受草害的地块进行了调查,发现常年翻地25厘米深,且重未使用过深松机的地块犁底层坚硬(见图),阻碍了农作物根系向下生长,建议农民朋友在原有耕深25厘米的基础上,今秋初冬将农田深翻至30厘米,隔5年后再深翻至35厘米,可有效打破板结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关注提升单产,助力粮食丰收!

来源: 富锦市城东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