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感染其实比想象中更普遍,但它并非“洪水猛兽”,科学预防和管理能有效降低感染或致癌风险。本期我们特邀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妇科专家王刚医生,针对有关HPV的8个问题,从传播途径、心理调适到疫苗选择,一一拆解误区,用权威数据和平实语言为你划重点。无论你是好奇、担忧还是已有疑问,这篇健康指南都能给你一个清晰的答案。


      专家简介:王刚,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妇科专业组长。从业21年,擅长妇科微创手术,尤其精于单孔腹腔镜下大子宫切除术,主攻妇科肿瘤及内分泌疾病诊治。任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职。曾获西藏自治区“优秀援藏个人”称号,参与省级科研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3篇、核心期刊6篇,参编著作1部。

      Q:很多青少年对HPV不甚了解。能否请您先科普一下,到底什么是HPV病毒?它的不同类型会带来哪些不同影响?

      A:HPV,全称人乳头瘤病毒,是一个包含200多种亚型的病毒家族,根据致癌风险可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大类。其中,高危型HPV与多种癌症密切相关,尤其是宫颈癌。大概90%以上的宫颈癌病例都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有关。此外,高危型HPV还可能引发口咽癌、肛门癌等。而低危型HPV虽然不会致癌,但90%的生殖器疣病例都是由它们引起的,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引发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瘤病,影响呼吸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HPV感染其实非常普遍,大约8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会感染一次HPV,但约70%的感染者会在1~2年内被人体免疫系统自动清除,不会造成长期危害。真正的风险在于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比如5~10年未被清除的感染,这才可能导致癌前病变甚至癌症。此外,虽然HPV常被认为与女性健康相关,但男性同样可能感染并传播HPV,也可能因此患上相关癌症,如阴茎癌、口咽癌等。因此,HPV的预防和管理对所有人来说都很重要。

      Q:关于HPV的传播途径,社会上存在很多误解。能否请您详细讲解一下HPV主要通过哪些方式传播?我们平时接触的一些日常行为,比如共用毛巾或去公共泳池,会不会感染HPV?

      A:首先,性接触确实是HP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约80%的感染者是通过性行为感染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性接触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性交,还包括其他形式的密切皮肤接触。不过,HPV的传播方式并不局限于此。母婴垂直传播也是一个重要途径,感染HPV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这种情况虽然概率不高,但可能导致婴幼儿出现喉乳头状瘤等疾病。此外,HPV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播,比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衣物、毛巾等物品,或者在公共场合接触被污染的表面。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间接传播的概率相对较低,因为HPV在体外存活时间有限。

      关于防护措施,很多人认为使用安全套就能完全预防HPV感染,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虽然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约60%的传播风险,但由于HPV可能存在于生殖器周围未被安全套覆盖的皮肤区域,因此并不能提供完全的保护。

      Q:青少年群体在预防HPV感染方面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A:青少年其实是HPV感染的高风险人群。首先,随着社会发展,青少年初次性行为的年龄普遍提前,而性行为是HP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越早开始性活跃,暴露于病毒的机会就越多。其次,很多青少年缺乏全面的性健康知识,对HPV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潜在危害了解不足,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很多青少年甚至不知道HPV感染可能引发癌症,直到出现健康问题才意识到严重性。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考虑HPV的问题”,这种观点存在严重的误区。HPV感染可能在初次性行为时就发生,而疫苗在感染前接种效果最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9~14岁、尚未开始性行为时接种HPV疫苗,因为这个阶段免疫反应更强,保护效果更好。等到孩子成年或开始性行为后再考虑,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预防时机。此外,HPV不仅通过性行为传播,密切皮肤接触也可能导致感染。因此,做好防护,远比感染后再治疗更明智。

      Q:有些青少年感染HPV后会感到羞耻或自责,甚至不敢告诉家人朋友。他们该如何克服这一心理影响,做好心理调适?

      A:前面说过,HPV感染非常普遍,8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会感染一次。感染HPV与“不检点”并不划等号。其次,大多数感染会在1~2年内被免疫系统自动清除,只有少数持续感染才需要医学干预。因此感染了HPV的青少年不必过度恐慌,应该及时就医随访,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如果需要心理支持,可以寻求专业帮助,或与信任的成年人沟通。

      如果身边的朋友或同学感染了HPV,也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HPV感染不是“特殊人群”的专利,任何人都可能感染。可以向他们传递科学信息,帮助对方了解HPV的可防可控性,同时避免讨论感染途径等隐私问题,尊重对方的感受。另外,鼓励他们定期体检,必要时陪同就医。

      Q:关于HPV疫苗的预防效果,很多青少年和家长都特别关心。目前国内有哪几种HPV疫苗?它们各自的防护范围和效果有什么区别呢?

      A:目前国内上市的HPV疫苗形成了完整的防护阶梯,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二价疫苗主要针对16型和18型这两种最高危的亚型,能够预防约70%的宫颈癌病例,这是最基本的防护。四价疫苗在二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对6型和11型的防护,这两种低危型HPV虽然不会致癌,但会导致90%的生殖器疣病例。而九价疫苗则进一步扩展防护范围,覆盖了7种高危型HPV亚型,能够预防92%的HPV相关癌症,包括宫颈癌、外阴癌、阴道癌、肛门癌等。

      根据国家药监局的最新临床数据显示,九价HPV疫苗的预防效果尤为突出,可以将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降低96%。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个重要的发现:即使是27~45岁的女性群体,接种疫苗后抗体阳转率仍高达98.6%,这个数据有力地打破了“超龄接种无用”的认知误区。

      Q:如果HPV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又该如何科学应对?是否需要立即治疗?

      A:HPV阳性并不等同于患病,需要根据具体型别采取不同措施。如果是16型或18型阳性,建议立即进行阴道镜检查,以排除癌前病变,因为这两种型别导致了70%以上的宫颈癌病例。对于其他高危型HPV(如31、33、52、58等),需结合TCT(宫颈细胞学)检查。若TCT结果正常,可定期随访;若异常,则需进一步阴道镜检查。

      对于超过1年未转阴的持续感染患者,建议每6个月复查HPV和TCT,监测病情变化。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减少压力,这些都能增强免疫力,帮助清除病毒。

      随着医学进步,科学的健康管理已显著降低癌变风险。例如,北京协和医院2022年的临床数据显示,通过规范的筛查和干预,持续感染者的癌变转化率已从3.7%降至0.8%。因此,HPV阳性不必恐慌,但必须重视科学随访和健康管理。

      Q:您提到HPV阳性后需要定期复查,那如果复查多次仍未转阴,是否意味着一定会发展成癌症?有哪些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清除病毒?

      A:需要明确的是,HPV持续感染也不等同于一定会发生癌变。根据临床数据,即使是高危型HPV感染,也只有约10%~20%的持续感染(如5~10年未转阴),可能发展为癌前病变,而其中又仅有少部分会最终进展为癌症。对于长期未转阴的患者,目前的医学干预手段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干预来阻断癌变进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所有治疗方案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制定,包括年龄、病毒型别和病变程度等因素。此外,预防再感染也要予以重视。因此,定期随访、科学治疗和预防再感染三者缺一不可。

      Q: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觉得和孩子谈HPV很尴尬,您认为他们应该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这个话题?家庭和学校在HPV预防教育方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A:家长应该以科学、开放的态度与孩子沟通HPV知识。首先要明确,HP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就像感冒病毒一样普遍,与道德无关。建议家长可以选择合适时机,比如在孩子青春期开始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HPV方面的知识,同时强调预防的重要性,特别是疫苗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家长开明的沟通方式能显著提高青少年对HPV疫苗的接受度。就像我们会主动带孩子接种乙肝疫苗一样,HPV疫苗也应该被视为常规健康防护的一部分。

      学校也要创造一个开放、科学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比如将HPV预防纳入系统的性教育课程,用科学事实澄清“只有女性会感染”“感染就是生活不检点”等谣言,或者邀请专业医生来校讲座,发放权威教育资料等。事实证明,接受过正规HPV教育的学生,对HPV的认知正确率能大幅提升。

来源: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