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烟囱排出的200℃高温烟气中,CO₂如何被高效捕获?我国清华大学、福州大学联合团队最新研究显示,锌基金属有机框架(Zn-based MOFs)材料通过结构设计,不仅能在含酸性气体的高温烟气中稳定工作,CO₂捕获容量达7 mmol/g,还可原位转化为燃料,为工业碳减排提供“耐高温”解决方案。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of Energy》。
传统捕碳材料遇高温“罢工”,新型MOFs化身“耐热海绵”
当前全球工业烟气CO₂浓度仅15%,却占碳排放总量的40%。传统胺溶液吸附剂在100℃以上易分解,金属氧化物高温下吸附容量不足1 mmol/g,如同“遇热融化的冰块”。而Zn-MOFs材料由锌离子与有机分子通过配位键构成多孔晶体,比表面积达数千平方米/克,孔隙大小可精准调控,像“定制化分子筛”般只“抓”CO₂。
例如CALF-20材料,其超微孔(孔径<0.7 nm)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锁定CO₂,在1.2 bar压力下吸附容量达4.07 mmol/g,CO₂/N₂选择性超230。更关键的是,它在40%湿度下仍优先吸附CO₂,避免水蒸汽干扰,解决了传统MOFs“怕潮湿”的通病。
三大技术突破:抗腐蚀、耐高温、能转化
团队系统开发了Zn-MOFs的“生存技能”:
- 抗干扰“金钟罩”:通过引入甲基疏水基团,改性后的CALF-20M-e在70%湿度下仍保持20%捕获效率,而普通MOFs已完全失效。其秘诀是甲基阻断水分子形成氢键网络,让CO₂“优先通行”。在真实烟气中连续运行6天,容量仅下降1.3%,稳定性媲美工业吸附剂。
- 高温“逆行者”:ZnH-MFU-4l材料实现“反常”高温吸附——300℃时容量达3.27 mmol/g,是室温的3倍!这源于锌氢位点(Zn-H)在高温下更易与CO₂反应,如同“高温激活的捕碳开关”,突破传统材料高温脱附的瓶颈。
- 转化“多面手”:Zn-MOFs还能将CO₂电催化为燃料。如ZIF-8电极在NaCl电解液中,CO₂还原为甲烷的法拉第效率达65%;Zn₃(btc)₂材料在离子液体中,甲烷选择性更是高达80%,实现“捕碳即转化”闭环。
从实验室到工厂:还需跨越三道坎
尽管性能优异,Zn-MOFs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挑战:一是高温抗酸性待提升,ZnH-MFU-4l在含SO₂烟气中易失活;二是合成成本较高,CALF-20虽已实现公斤级制备,但价格仍是胺溶液的3倍;三是转化效率需优化,相比铜基MOFs,Zn-MOFs在CO₂还原反应中的活性差距明显。
团队建议,未来可通过机器学习设计“耐酸耐高温”结构,开发机械化学合成等低成本工艺,并耦合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s),利用绿电将捕获的CO₂转化为合成气。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