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工业烟囱排出的200℃以上高温烟气中,CO₂也能被高效捕获!我国清华大学、福州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显示,锌基金属有机框架(Zn-based MOFs)材料不仅能在复杂烟气环境中稳定工作,还能在200℃以上高温下实现CO₂“捕获-转化”一体化,捕获容量达7 mmol/g,转化率超95%,为工业碳减排提供新思路。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Energy》。
传统碳捕获像“拆快递”,新型材料化身“高温吸尘器”
当前全球151个国家已承诺碳中和目标,但工业烟气CO₂浓度低(约15%)、温度高(超200℃)且含酸性气体,传统胺溶液或金属氧化物吸附剂要么易腐蚀、能耗高,要么在高温下“罢工”。例如,胺溶液在100℃以上易分解,金属氧化物吸附容量不足1 mmol/g,就像“小马拉大车”,难以满足工业需求。
“Zn-MOFs就像‘定制化分子海绵’,既能‘抓住’CO₂,又能抗高温、防腐蚀。”研究团队解释,这类材料由锌离子与有机分子通过配位键构成多孔晶体,比表面积可达数千平方米/克,孔隙大小和表面活性位点可精准调控。比如CALF-20材料,其 ultramicropores(超微孔)能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锁住”CO₂,在模拟烟气中吸附容量达4.07 mmol/g,CO₂/N₂选择性超230,且在40%湿度下仍能优先吸附CO₂,避免水蒸汽干扰。
三大突破:抗干扰、耐高温、可转化
团队系统梳理了Zn-MOFs的技术突破,核心在于材料设计的“三连胜”:
- 抗干扰“金钟罩”:通过引入甲基等疏水基团,Zn-MOFs能在高湿度烟气中“坚守岗位”。例如改性后的CALF-20M-e,在70%湿度下仍保持20%的CO₂捕获效率,而传统MOFs在此条件下已完全失效。其秘诀是甲基基团阻断水分子形成氢键网络,让CO₂“优先通行”。
- 高温“耐热侠”:ZnH-MFU-4l材料实现了“反常”高温吸附——温度越高,吸附容量越大。在300℃时,其CO₂捕获容量达3.27 mmol/g,是室温下的3倍。这源于锌氢位点(Zn-H)在高温下更易与CO₂发生化学反应,就像“高温激活的捕碳开关”,解决了传统材料高温脱附的难题。
- 转化“多面手”:Zn-MOFs不仅能捕碳,还能将CO₂电催化转化为燃料。例如ZIF-8材料在电解液中,可将CO₂还原为甲烷,法拉第效率达65%;Zn₃(btc)₂电极在离子液体中,甲烷选择性更是高达80%,相当于“捕碳后直接变燃料”,闭环碳循环。
从实验室到工厂:还需跨过“三道坎”
尽管性能优异,Zn-MOFs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挑战:一是高温抗干扰“两难”,ZnH-MFU-4l虽耐高温,但在酸性气体中易失活;二是成本较高,目前合成依赖昂贵有机配体,CALF-20虽已实现公斤级制备,但价格仍是胺溶液的3倍;三是转化效率待提升,相比铜基MOFs,Zn-MOFs在CO₂还原反应(CO2RR)中的活性仍有差距。
团队指出,未来需通过机器学习设计“耐酸耐高温”的新型MOFs,开发低成本合成工艺,并耦合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s),实现“捕获-转化”全链条节能。例如,将Zn-MOFs捕集的CO₂送入SOECs,利用太阳能发电产生的绿电,可高效转化为合成气,供下游生产燃料或化学品。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