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空气中仅0.04%的CO₂,也能被“抓”出来直接变成燃料!我国上海交通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显示,通过研发新型双功能材料(DFMs),可实现从空气中捕获CO₂并原位转化为甲烷、甲醇等燃料,转化率超95%,捕碳容量达7 mmol/g,为全球碳减排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Energy》。
传统捕碳像“拆快递”,新型材料实现“即拆即用”
当前全球大气CO₂浓度已达420 μmol/mol,直接空气捕集(DAC)技术被视为负碳关键手段。但传统DAC需先捕集CO₂,再压缩、运输到转化工厂,流程像“拆快递后再寄快递”,能耗占总成本的60%以上。
“双功能材料就像‘智能捕碳工厂’,一边从空气中抓CO₂,一边直接把它变成燃料。”研究团队解释,DFMs整合了吸附剂和催化剂,无需CO₂分离步骤,在同一反应器中完成“捕集-转化”闭环。例如,NiCa基DFMs以Ca(OH)₂为吸附剂、Ni为催化剂,25℃下捕获CO₂,450℃时与H₂反应生成甲烷,全程无需额外能耗再生材料。
三种“捕碳利器”:固体、液体、非热转化各显神通
团队系统梳理了IDACU(集成直接空气捕集与原位转化)技术路线,核心突破在于材料创新:
- 固体DFMs“效率之王”:NiCa基DFMs表现突出,CO₂捕获容量超7 mmol/g(是传统Ru基材料的3倍),甲烷转化率超95%,循环使用250小时性能稳定。其秘诀在于Ca(OH)₂强碱性吸附CO₂,Ni催化剂加速加氢反应,像“强力磁铁”吸附CO₂后,“催化剂工人”立刻将其加工成燃料。
- 液体吸附剂“灵活选手”:KOH溶液等液体吸附剂通过“溶解-反应”捕碳,搭配Cu/ZnO催化剂可制甲醇,转化率达90%。但需解决催化剂分离难题,目前通过“溶剂辅助”技术,在170-200℃即可高效转化,能耗降低30%。
- 非热转化“绿色先锋”:光催化、电化学等技术无需高温,如CuCoAl层状材料在34-37℃下,可将CO₂转化为CO和甲酸,还能利用太阳能驱动,像“太阳能捕碳器”,为低碳能源系统提供新思路。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还需跨过“三道坎”
尽管成果显著,IDACU技术仍处早期阶段。论文指出三大挑战:一是材料稳定性,部分DFMs在高温下会释放未反应CO₂,如Na₂O基材料转化率仅80%;二是成本控制,贵金属Ru催化剂价格高昂,非贵金属Ni基材料虽成本降低60%,但活性仍需提升;三是规模化难题,现有反应器处理量小,需开发“空气接触器”等大型设备。
团队展望,未来将聚焦“材料-工艺-设备”协同优化,例如通过掺杂MgO、CeO₂等助剂提升DFMs稳定性,开发膜分离与DFMs耦合系统,目标2030年实现吨级CO₂转化成本降至300美元以下。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