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因“续航焦虑”难以普及,储能电站因“贵金属依赖”成本高企时,我国科研团队在催化剂领域的突破为清洁能源应用带来新希望。西北工业大学、福州大学联合研究显示,通过调控单原子M-N-C催化剂的“原子邻居”——即中心金属原子的配位环境与电子结构,开发出的Fe-N5、S掺杂Fe-N4等新型催化位点,在酸性条件下氧还原反应(ORR)半波电位达0.895 V,循环10000次后性能保持率超90%,成本较传统铂基催化剂降低60%。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of Energy》,已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中完成中试验证。

铂基催化剂“卡脖子”,单原子如何实现“原子级利用”?

作为氢能转化的核心器件,PEMFCs因高效零排放被视为下一代能源系统的“心脏”,但其阴极催化剂长期依赖铂金属——每克价格超300元,占电池总成本的40%,且全球铂储量仅6.9万吨。“传统铂催化剂就像‘撒胡椒面’,大量原子被包裹在内部无法参与反应,利用率不足20%。”研究团队解释,而单原子催化剂通过将金属原子“孤立分散”在碳载体上,理论利用率可达100%。

然而,单原子催化剂长期面临“活性与稳定性跷跷板”困境:金属原子易团聚,导致ORR反应中关键中间体(如*OH)吸附过强或过弱。例如,传统Fe-N4催化剂在1 A/g电流下循环500次,活性就衰减过半。

给金属原子“搭电子脚手架”:配位工程破解难题

研究团队另辟蹊径,通过“配位结构调控”和“杂原子掺杂”两大策略,为金属原子打造“最优工作环境”:

  • 调整“核心朋友圈”:将传统Fe-N4位点的平面四配位结构,升级为Fe-N5轴向五配位(如同给金属原子“加了个轴向帮手”),使氧分子吸附能从-0.8 eV降至-0.5 eV,ORR反应动力学提速3倍。实验中,Fe-N5催化剂在0.88 V电位下电流密度达1.65 mA/cm²,远超商用Pt/C的1.2 mA/cm²。
  • 引入“电子调节剂”:通过硫(S)、磷(P)等杂原子掺杂,微调金属位点的电子云密度。例如,S掺杂的Fe-N4催化剂,*OH中间体脱附能垒从0.6 eV降至0.38 eV,避免“吸附过牢难以脱手”的问题,循环10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达85.6%,而未掺杂样品仅余31.9%。

双金属“搭伙干活”:协同效应提升稳定性

更创新的是,团队构建“双金属活性中心”,让Fe与Co原子通过氮桥连接形成“协作单元”。这种结构使氧分子的O-O键断裂能垒降低2.4倍,四电子反应选择性提升至98%(传统单金属位点约85%)。在H₂-O₂燃料电池测试中,该催化剂峰值功率密度达682 mW/cm²,超过Pt/C的640 mW/cm²。

“就像两人抬重物更省力,双金属位点通过电子协同,既增强了对中间体的‘抓握力’,又避免了单原子团聚。”研究人员比喻道。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成本降半,寿命超万次

目前,该催化剂已通过干吨级量产验证:在10 mg/cm²高负载下,体积活性达733 mA/cm³,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82.1%,远超行业标准的500次。按此性能,搭载该催化剂的燃料电池汽车续航可达1200公里,成本降至每千瓦200美元以下,接近国家“十四五”新能源规划目标。

论文通讯作者表示:“下一步将优化多孔碳载体的传质效率,目标2026年实现吨级量产,推动催化剂在储能电站、重型卡车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