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一天充三次电、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成为常态,高容量、长寿命的电池技术成为行业“刚需”。我国济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显示,通过甲酰胺(FA)分子插层改性钒基磷酸盐(VOPO₄),开发出的FA-VOPO₄纳米片阴极材料,在高负载下体积容量达到733 mAh/cm³,是传统材料的8倍,且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达82.1%。这项发表在《Frontiers of Energy》的成果,为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在电网储能、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应用扫清关键障碍。
安全又便宜的“水系电池”,为何难成主流?
作为下一代储能新星,水系锌离子电池以“天生安全”著称——用水溶液作电解液,避免传统锂电池的燃爆风险,且锌资源丰富、成本仅为锂的1/20。理论上,其体积容量可达5851 mAh/cm³,远超锂电池。但实际应用中, cathode(正极)材料却成了“绊脚石”。
传统钒基 cathode 材料如VOPO₄·2H₂O,虽有较高容量,但层间距窄(7.4 Å),锌离子(Zn²⁺)在其中移动如同“在小巷里挤地铁”,扩散慢、阻力大。尤其在高负载(电极厚度增加)时,离子传输路径更长,导致容量骤降、结构易崩塌。数据显示,传统材料在10 mg/cm²负载下循环数百次后,容量会衰减过半。
“分子润滑剂”拓宽离子通道,稳定性提升8倍
研究团队另辟蹊径:用甲酰胺(FA)分子替换VOPO₄层间的部分水分子。这种看似简单的“分子替换”,带来了三重突破:
- 拓宽“离子高速公路”:FA分子插入后,层间距从7.4 Å扩大到9.3 Å(相当于把单车道拓宽为双向四车道),Zn²⁺扩散阻力降低,扩散系数提升10倍;
- 构建“氢键稳定网”:FA分子与残留水分子形成协同氢键,如同给晶体结构“打上钢筋”,避免循环过程中的层间坍塌;
- 降低“离子粘性”:FA的高给电子数(DN值)特性,减弱对Zn²⁺的束缚,让离子移动更“顺滑”,解决了传统材料中水分子导致的“离子卡顿”问题。
高负载下性能“逆天”:手机电池或能薄如信用卡
实验数据显示,FA-VOPO₄阴极材料展现出惊人性能:
- 容量“跃升”:在40 mA/g电流下,体积容量达733 mAh/cm³,是VOPO₄·2H₂O(83 mAh/cm³)的8.8倍;
- 高负载“扛打”:当负载提升到20 mg/cm²(接近商用电池厚度),仍保持535 mAh/cm³容量,满足3-5 mAh/cm²的商用标准;
- 寿命“持久”:10 mg/cm²负载下,1 A/g电流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82.1%,库伦效率(充放电效率)高达99.95%,而传统材料循环784次后容量仅剩31.9%。
从电网储能到智能手表:安全电池离我们还有多远?
这项研究为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实用化提供了新思路。其高体积容量意味着未来手机电池可能薄如信用卡却续航翻倍,电网储能系统可在安全前提下提升能量密度。研究团队表示,下一步将优化材料制备工艺,降低成本,推动产业化应用。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