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鱼刺,引发重症?!暑假本是亲子出游的好时节,前不久在厦门沙滩上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孩子光脚在沙滩上玩耍时,不慎踩到一条死鱼,鱼鳍扎破了脚。起初,父母对这个小伤口并不在意,仅做了简单的清理,没想到,次日孩子出现了呕吐、高烧等反应。院方检查确认,孩子感染的是创伤弧菌。虽已脱离生命危险,但后续仍需多次清创植皮。这则新闻让不少人意识到,海边游玩潜藏着不为人知的健康风险。

认识创伤弧菌:海洋中的“食肉菌”

创伤弧菌属于弧菌科,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常栖息于海洋环境及海鲜体内外,因能引发严重的坏死性筋膜炎而被俗称为“食肉菌”,其导致的败血症死亡率可高达50%,在致病弧菌中位居首位!

创伤弧菌自然生长于世界各地的温暖(>15 ℃)海水和含盐水体中,常寄生于贝壳类等海洋生物中,尤其在气候温暖的月份更为常见。

感染途径:伤口接触与饮食不当皆可致病创伤弧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方面,身体有创口时在海水中游玩,或处理带菌海鲜时不慎受伤,细菌就可能通过伤口侵入人体;另一方面,食用带菌的生鱼片、生牡蛎等生食海鲜,也可能引发感染。

一旦侵入体内,创伤弧菌会利用其荚膜多糖抵抗吞噬,并分泌溶细胞素等强力毒素导致宿主组织损伤,同时通过金属蛋白酶等加速在体内扩散,迅速引发严重的坏死性筋膜炎或败血症。

感染症状:进展迅猛的“隐匿杀手”创伤弧菌毒性较强,感染的病程非常迅速,伤口感染的潜伏期仅为16h,败血症的潜伏期为26h。约50%—70%的患者在一两天内会出现局部皮肤肿胀、疼痛明显,伤口周围或感染肢体末端皮肤呈黑紫色,还可能出现水疱。同时,感染者常伴有发热、腹痛、腹泻、呕吐、低血压等症状。

更可怕的是,病情进展极为迅速,若不及时就诊,严重者会发展为肌肉坏死和败血症,甚至面临截肢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风险,因此它也被称为“海洋中的隐匿杀手”。

易感人群与应对:出现症状立即就医医生提醒,皮肤有破损时直接接触含创伤弧菌的海水或海产品,或生食被污染的海鲜,都可能被感染。不过,身体健康的人群感染后发展为严重疾病的风险较低,而免疫力低下者则是高危群体,如患有慢性肝病、糖尿病、贫血、慢性肾衰竭、淋巴瘤等疾病的人,由于免疫功能较弱,容易让创伤弧菌有机可乘。如果这类人群近期有接触海水或海鲜的经历,且出现皮肤疼痛、瘙痒、肿胀,以及腹泻、发热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就医,切勿延误诊疗时机!

暑期是海边游玩的旺季,也是创伤弧菌活跃的时期,了解这些知识,既能让我们享受海洋的乐趣,也能为健康多加一层防护。

参考文献:中华预防医学会. 创伤弧菌感染诊治、预防专家共识[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5, 46(7): 1142-1149. DOI: 10.3760/cma.j.cn112338-20250304-00132.

靠谱传播出品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