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感冒发烧、受伤感染时,医生常会让抽血检查一项指标——CRP,它全称为C反应蛋白,是反映身体炎症状态的“晴雨表”,能帮医生快速判断体内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意义重大。

CRP是肝脏在身体受到细菌感染、创伤、手术或自身免疫疾病等刺激时,合成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在健康状态下,血液中CRP含量极低,通常低于10mg/L;一旦身体出现异常,它会在几小时内迅速升高,24-48小时达到峰值,且升高幅度与炎症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炎症越重,CRP数值越高。

在临床应用中,CRP的核心作用体现在感染鉴别上。它能有效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如肺炎、肾盂肾炎)时,CRP会显著升高,常超过50mg/L,部分严重感染甚至可达100mg/L以上;而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时,CRP通常正常或仅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20mg/L。这一特性让医生能快速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滥用。

同时,CRP还是炎症性疾病的“监测员”。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治疗期间定期检测CRP,能直观反映病情活动度——数值下降说明治疗有效、炎症得到控制;数值升高则可能提示病情复发或加重,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不过,CRP并非“万能指标”,它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部分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感染)可能导致CRP轻度升高,而老年人、严重营养不良者即使存在严重感染,CRP升高幅度也可能不明显。因此,临床判断病情时,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CRP的意义,避免仅靠单一指标误诊或漏诊。

日常生活中,我们无需频繁检测CRP,但当出现持续高烧、剧烈疼痛、伤口红肿化脓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CRP检测。了解CRP的作用,能让我们更科学地认识身体发出的“炎症信号”,配合医生做好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