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河南洛阳伊滨区的一处工地突然成为全国焦点——让众多洛阳年轻人翘首以待的洛阳方特的施工现场,考古人员竟在876亩土地下发现了1449座古墓!这些墓葬跨越西汉至明清,时间跨度超过两千年。

消息一出,网友集体沸腾:“干脆直接建成古墓主题的游乐园吧!”

这场“现代工程撞上古代文明”的奇遇,不仅让“十三朝古都”的底蕴再次震撼世界,更揭开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这场“千年对话”的又一篇章。

洛阳方特的施工现场成了考古现场

工地变考古现场

当勘探结果出来时,连经验丰富的老考古人都感到震惊。地下墓葬数量不断攀升,最终定格在1449座,时代跨越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唐、宋和明清多个时期。其中两汉时期的墓葬数量最多,排列有序,很可能是一处经过规划的家族墓地。这些墓葬层层叠压,构成了一个真实意义上的“地下洛阳城”。

对现场考古队员来说,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洛阳盛夏的酷热让人喘不过气,野外考古工作面临极大挑战。酷热的天气让地表温度常常高达50℃以上,考古队员们头戴遮阳帽、脖上搭着被汗水浸湿的毛巾,争分夺秒地开展发掘工作。

野外工作的挑战还不止于酷热,汛期的暴雨同样来势汹汹。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降雨天气,保障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考古队未雨绸缪,提前制订了详细的防汛应急预案。每一处考古工地都筑造了整齐、坚实的防水堰,配备了多台抽水泵。一旦降雨,工地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工作人员迅速行动,操作抽水泵将探方内的积水及时抽出,确保遗址层不被雨水浸泡。即便在雨天,对于已经发掘出的重要遗迹和文物,工作人员也会采取多层覆膜包裹、建立防水围挡等保护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开展文物的清理、修复、绘图,以及资料的录入和分析等室内工作。

在保证发掘进度的同时,考古队员对发掘质量的要求更是毫不松懈。每一个探方的发掘都严格按照考古规程进行操作,从地层的划分到文物的清理、提取,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细致入微、精准无误。为了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信息不被破坏,考古队员们常常需要蹲在狭小的探方和墓室内,手持小型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文物周围的泥土,一毫米一毫米地推进,有时清理一件小型文物甚至需要花费数小时。在文物提取过程中,更是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记录,确保发掘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考古人员在炎热的环境下工作

打扰了!老祖先

在现代建设过程中发现古墓并非个例。

几年前,洛阳修建地铁线时就非常“热闹”。线路穿越东周王城、隋唐洛阳城等遗址区,地下文物密度极高。一个史家湾站就出土600余件唐三彩,而应天门站,发现隋唐洛阳城宫城南门遗址,包含五门道过梁式建筑结构。最终史家湾站向北偏移150米,应天门站改为双层结构,地下一层为遗址保护区,地下二层为地铁站台。一条地铁线路,光考古发掘就耗时2年,总工期延长了18个月,成本增加3.2亿元。

在西安,这座同样历史悠久的城市,也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曾经有一个小区建设项目,施工人员在打地基时,突然挖到了坚硬的青砖,经过文物部门的勘察,竟然是一座唐代的古墓。在修建地铁的过程中,西安也经常发现大量的古代墓葬和遗址,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地铁线路经常进行调整。

在山东聊城,第三中学的施工工地发现了4座古墓葬,初步判定为唐代家族墓地。其中圆形墓为仿木结构砖雕墓,墓壁装饰有斗拱、直棂窗、桌椅等砖雕,这种唐代墓葬发现仿木结构砖雕的情况,在聊城市尚属首次,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有着较高的价值。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现代建设与考古发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隐藏在地下的历史遗迹被发现。一方面,建设工程为考古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让那些沉睡地下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文物和遗迹有机会重见天日,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更多的实物资料。另一方面,考古工作也对建设工程提出了挑战和要求。当发现古墓或遗址时,建设单位需要暂停施工,等待文物部门进行勘探、发掘和评估。这不仅会影响工程进度,还可能增加建设成本。但从长远来看,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也是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体现。

西安地铁6号线和2号线换乘通道旁,展示着两口古井遗址

从“被动抢救”到“主动守护”

为了平衡现代建设与考古发现的关系,许多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在项目规划阶段,就提前进行文物勘探,了解地下文物分布情况,以便合理调整建设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文物部门进行处理。同时,建设单位和文物部门也加强了沟通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

这次洛阳方特的考古工作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抢救和保护。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发掘和保护,这些古墓可能会在建设过程中遭到破坏,珍贵的历史信息也将随之消失。考古人员通过科学的发掘和保护措施,让这些历史遗迹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洛阳的考古发现背后,是中国文物保护法律的“刚性约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大型基建项目必须“先考古、后施工”。此次方特项目动工前,考古研究院耗时3个月完成876亩土地的全面勘探,锁定文物分布区后,才允许建设方进场。

抢救性考古发掘与学术性主动发掘不同,它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即将受到建设破坏的地下文物。在中国,配合基本建设的抢救性考古已成为考古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每年进行的考古发掘中,超过70%属于抢救性发掘。这些考古工作往往时间紧、任务重,还要应对各种自然环境和施工进度压力。考古队员需要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取历史信息,保护珍贵文物。

未来,当游客们在洛阳方特乐园中尽情游玩时,很可能会在某个角落看到关于这片土地历史的介绍,或许还能亲眼目睹一些保存完好的墓葬展示。

那些曾经奋战在考古一线的工作者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些重见天日的历史遗迹能够与现代社会和谐共存。

“让过去,在今天,告诉未来”——这也许就是考古工作最美好的意义。

来源: 我是科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