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陈明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每年暑假的尾巴总伴随着一种独特的“忙”——孩子们集体埋头在书桌上的作业本前,奋笔疾书,期盼自己能在开学前几天完成那堆积如山的假期作业。

这种“最后冲刺”的场景每年都在上演,背后隐藏着的是许多孩子拖延作业的普遍现象,说到底,为什么小孩总会将作业拖延到假期最后呢?

一、为什么小孩会拖延作业到最后?

孩子们拖延作业,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从生理角度看,孩子们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主管理性规划的前额叶还在成长中,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被一时的快乐所吸引,难以抵抗住玩的诱惑,从而将作业抛在脑后。

就像一些孩子,在面对繁重的学业时,大脑的自控力难以支撑他的时间安排,当作业分为几个科目时,学习压力总给大脑暗示,到最后无法按照计划完成作业。桌上还摊着写了一半的数学练习册,就又跑去写语文阅读了,到最后总要拖拖拉拉、玩玩学学到凌晨才能勉强完成,实在写不完的只能找各种理由来蒙混过关。

这样逃避的结果就是导致每天做作业没有效率,越拖越晚,学习得不到提升,且让孩子陷入恶性循环。

从时间感知看,孩子们很难理解“一小时”“半小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当家长催促 “还有5分钟就要出门了”,孩子可能依旧慢悠悠地摆弄玩具,因为他们脑海中没有“转瞬即逝”的概念。这种模糊的时间感让他们无法准确预估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常常在不经意间就拖延了进度。

从情绪方面看,如果面对一道解不出的数学题,孩子们宁愿玩橡皮、看窗外,也不愿继续思考,生怕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击垮自己。还有些孩子有着过强的完美主义倾向,写作文时反复斟酌每一个词句,总觉得不够好,导致自己情绪低落,结果在无尽的犹豫中浪费了大量时间,等到意识到时,已经快到截止时间了。

此外,学习环境中的干扰、缺乏学习动力、父母自身的拖延习惯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拖延作业的推手。比如家里总是有人看电视、大声聊天,没有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孩子就很难静下心来思考;或者家长自己做事就拖拉,答应陪孩子却总在玩手机,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会模仿这种行为。

二、小孩的拖延和成年人的拖延有什么不同?

孩子的拖延与成人的拖延有着本质区别:

从生理基础上来说,孩子的拖延更多源于大脑发育的阶段性特点,是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总会摔跤一样,随着年龄增长和大脑逐渐成熟,自控力会慢慢增强。

而成人拖延则多是长期形成的习惯,与性格以及心理因素相关,比如工作压力大就“拖”,或是爱纠结导致迟迟不行动,这些更多是后天形成的行为模式。

从动机上看,孩子拖延作业可能是为了逃避困难、获得关注、防止挨骂,也可能是对老师或家长过度控制的反抗。比如有的孩子发现,当自己拖延作业时,父母看到自己“努力学习”到深夜,就不会责骂自己不好好学习,反而感觉很欣慰。于是便下意识地用这种方式获取父母的关注。

成年人的拖延动机则更复杂,可能是对任务缺乏兴趣,觉得工作枯燥、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从而失去行动的动力;或是工作压力超出了承受范围,用拖延暂缓内心的焦虑。两者带来的后果影响程度也不同。孩子处于成长阶段,拖延虽然会影响学业和习惯养成,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自信心受挫,但此时孩子的可塑性强,只要及时引导,就能纠正不良习惯,重新建立良好的学习节奏。

而成人拖延可能影响职业发展,且成年人的行为模式相对固定,已经形成了长期的思维和行为惯性,改变起来难度更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三、如何正确引导小孩不拖延?

要引导孩子摆脱拖延,从多方面入手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习惯。

可以通过时间感知训练让孩子对时间有更清晰的认识。

将一天的时间分配给学习、玩耍、吃饭和休息,让孩子直观地看到每个活动所占的比例,明白时间是有限的,再尝试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其核心理念是将工作时间分为25分钟的专注工作时间(称为一个“番茄钟”),然后进行5分钟的短暂休息。每完成四个番茄钟后,进行一次较长的休息(通常为15-30分钟)。让孩子在实践中,提高对时间的掌控能力。

同时,要为孩子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减少孩子学习环境中的干扰因素,让孩子进入这个空间后,可以不受干扰的完成学习任务。

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各方都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制定学习计划时不能像提线木偶一样让孩子被动地接受安排,要让孩子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每天的计划。当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后,就让他们做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事,让孩子明白按时完成作业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而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耐心指导比批评指责更有效,帮助他们建立对学习的信心,而不是因为害怕失败而拖延。

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事高效,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一旦孩子因为拖延尝到苦果,家长不要一味指责,而是要抓住机会沟通,引导孩子认识到问题并改进,慢慢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来源: 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