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8月25日,日本日清食品的创始人安藤百福开发了鸡汁拉面,这是全球第一袋方便面。其后,日清公司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并于1971年增加了杯装方便面。
1949年,原名吴家福的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用高温高压将炖熟的牛、鸡骨头的浓汁抽出制成营养剂,结果相当成功,为以后开发方便面打好了基础。1958年,第一袋方便面鸡汁面终于问世,此后安藤百福也被称为“方便面之父”。
发明方便面的灵感源于饥饿
安藤百福发明方便面的灵感,源于一个饥肠辘辘的深夜。
1945年,日本食品严重匮乏,民众甚至以薯秧充饥。在此背景下,安藤秉持“食足世平”理念,决心投身食品行业。
某日清晨,大阪池田车站,一个拉面摊前已排起二三十米长队。寒风中,人们瑟瑟发抖,翘首以盼拉面出锅。目睹此景,安藤萌生一个想法:能否研发一种加入热水即可食用的速食面?不过当时,他正忙于海水制盐和营养品开发,方便面研制计划暂被搁置。
1948年,安藤创立中交总社(日清食品前身),专注于营养食品研究。他采用高温高压技术,从炖煮的牛、鸡骨头中提取浓汁,制成营养补剂。产品一经上市,便广受日本民众喜爱,安藤也因此在日本食品界崭露头角。营养补剂的生产,为后续方便面调料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此后,安藤着手研制方便面。1958年春,他在大阪自家后院搭建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作为方便面研究室。他购置旧制面机、直径1米的炒锅以及面粉、食用油等原料,一头扎进小屋,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
面条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原料配比微妙。安藤作为外行,实验过程中困难重重。他尝试将各种材料放入制面机,结果面条或松散或粘连。但他并未气馁,而是反复试验,不断改进。
如何让面条遇水迅速软化,同时又能长期保存?在多次实验失败后……安藤受妻子炸制天妇罗(日本传统油炸食品,以蔬菜等裹粉油炸而成)的启发,创新研发出“瞬间热油干燥法”。此方法利用高温油炸,使面条在干燥过程中表面形成无数微小孔洞,遇开水后能如海绵般快速吸水软化。此外,油炸处理后的面条更易于保存。随后,安藤对调味料进行多次精细调配。凭借该“瞬间热油干燥法”,他迅速获得方便面制作专利。
1958年8月25日,全球首款方便面“鸡汁拉面”正式面市,并迅速风靡市场。
方便面进军欧美市场
安藤百福发明方便面后,创立日清食品公司,推出“鸡汤拉面”,初始售价35日元。然而,仿制产品迅速涌现,引发价格竞争。
日清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1963年与韩国三养食品合作,1968年又与某国际食品公司合作推出鸡汤口味“生力面”。但因沿用日本配方,“生力面”起初销量不佳,后调整调味与面条口感后,成为畅销品,消费者多将其作为宵夜或加蛋煮食,一度成为该类产品代名词。不过,因经营问题,“生力面”最终退出市场。
20世纪60年代末,方便面在亚洲广受欢迎,却难以打开欧美市场。因欧美人鲜有烧开水习惯,且餐具以餐盘为主。为让不习惯用碗的美国人接受方便面,日清公司1971年在日本推出以发泡聚苯乙烯为容器的杯面,售价100日元(约0.4美元),是当时袋装方便面价格的三倍多,成功打开欧美方便面市场。
现代方便面制作工艺
自发明以来短短几十年,方便面生产技术持续研究改进。现代方便面制作流程复杂,主要包含和面、熟化、复合压延、糊化及油炸五个关键环节。
和面时,面粉与水均匀混合,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吸水膨胀,被湿面筋网络包裹。待形成一定面筋网络后,停止快打,转为慢打以扩展面筋,使面团具备良好加工性能。
熟化阶段,水分进一步渗入蛋白质胶体粒子内部,使其充分吸水膨胀,形成更完善的面筋网络,此为和面过程的延续。
复合压延(简称复压)是将熟化后的面团经两道平行压辊压成两片面片,再将两片面片平行重叠,通过一道压辊复合成一条厚度均匀且坚实的面带。
糊化是指淀粉颗粒在适当温度下吸水溶涨裂开形成糊状,淀粉分子由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便于酶分子进入,易于消化吸收。
最后,将定量切断的面块放入油炸盒,经高温油槽处理,面块中水分迅速汽化,形成多孔性结构,淀粉进一步糊化。油炸后的方便面组织多孔,口味优于热风烘干产品。
参考来源:中国经济网、光明网、人民网
来源: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