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到了,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智慧——"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就是暑热即将结束。不过,老天从不会突然"切换模式",夏秋之交的气候就像一场缓慢的转场,而我们身体也需要随之调整。
你是否最近总觉得疲倦不堪,白天困倦晚上却又睡不踏实?或者嗓子干燥,皮肤也开始有点紧绷?这其实就是身体在告诉你:季节在变,咱们的健康策略也该更新了!
一、处暑天气:温差拉大,干燥渐显
处暑后,最大的特点就是昼夜温差开始拉大,许多地区白天可能还有30℃以上的高温,但夜晚会降至20℃左右,一日如跨两季。同时,空气中的湿度明显下降,"秋燥"开始崭露头角。
这种气候特点会导致人体:呼吸道黏膜干燥,易引发咽痛、干咳、皮肤水分流失加速出现干燥、瘙痒、血管频繁收缩扩张,增加心血管压力。了解这些背景,我们就能明白接下来的健康调整有多重要。
二、处暑饮食:"三多二少"的智慧
· 多喝水,但不止是水:处暑后干燥渐显,不能等到口渴才喝水。在温和气候下,轻体力活动水平的成年男性每天建议饮水1700毫升。轻体力活动的成年女性每天建议饮水1500毫升,可适当加入蜂蜜柠檬水、梨水等,既能补水又能润燥。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而应少量多次。
多吃润燥食物: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而白色食物多能入肺经。梨、银耳、百合、山药、莲藕都是此时的理想选择。推荐一款简单的处暑甜品:银耳百合汤,既能滋阴润肺,又美味可口。
多吃健脾食物:夏季寒凉食物可能损伤脾胃,处暑时节应开始增强脾胃功能。南瓜、小米、薏米、红枣都是不错的选择,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备能量。
少食辛辣刺激:生姜、大蒜、辣椒等虽能开胃,但处暑后过多食用会加重秋燥,导致口干舌燥、便秘等问题。当然,偶尔调味无妨,只需避免过量。
少食生冷寒凉:随着气温逐渐下降,生冷食物和饮料会加重肠胃负担,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冰淇淋、冰饮料等最好逐渐减少摄入。
三、起居作息:早睡早起,适度秋冻
调整睡眠时间:夏季可能习惯晚睡,处暑后应逐渐调整为早睡早起,顺应自然阳气收敛的变化。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6-7点起床。
"春捂秋冻"有道理:处暑后不要急于添加过多衣物,适当的凉爽刺激有助于增强人体耐寒能力。当然,"秋冻"不是真的挨冻,而是指不要穿得过多,以感觉稍微凉爽但不寒冷为宜。重点保护腹部、脚部和肩部,这些部位容易受寒。
午后小憩很重要:俗话说"春困秋乏",处暑后人容易感到疲劳。中午适当休息20-30分钟,可以有效缓解下午的困倦,提高工作效率。但不宜睡得过久,否则会影响夜间睡眠。
四、运动保健:缓和的运动正当时
选择适中运动:处暑后运动的黄金法则——处暑后运动原则是“不累、不喘、微汗”。避免大汗淋漓。过度出汗会耗伤人体阳气,不利于秋季养生。推荐快走、慢跑、瑜伽、太极拳等中等强度运动。
最佳运动时间:建议选择早晨或傍晚锻炼,避开中午炎热时段。早晨运动有助于阳气生发,傍晚运动则能缓解一天的压力。
别忘了做拉伸:秋季气温下降,肌肉更容易紧张,运动前后的热身和拉伸尤为重要,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
五、防病重点:呼吸道和肠胃是关键
预防呼吸道疾病:昼夜温差大,易引发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随身带一件薄外套,随时增减衣物很重要。同时保持室内通风,每天开窗2-3次,每次15-20分钟。
保护肠胃健康:季节交替时肠胃功能较为敏感,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彻底煮熟,避免食用变质食品。如出现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缓解秋愁情绪:秋风萧瑟,万物开始凋零,有些人可能会感到情绪低落。多到户外接触大自然,保持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都能帮助保持心情愉悦。
处暑节气的健康管理,本质上是一场与自然变化的和谐共舞。不需要剧烈改变,只需微调我们的生活细节,就能平稳舒适地过渡到秋季。
倾听身体的声音,从这个处暑开始,细心关照自己与家人的健康,迎接一个舒适美好的秋天吧!
来源: 胡医生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