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却也带来了血糖波动的隐患。掌握季节饮食要领,让糖尿病患者安心度秋。

夏秋交替时节,昼夜温差逐渐增大,空气湿度下降,人体代谢方式随之改变。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要调整衣着,更需要在饮食上做出精细调整。

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0℃,糖尿病患者住院风险增加7%以上。秋季干燥气候还可能导致血液浓缩,血糖水平相对升高,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

01 季节更替,血糖隐忧知多少

夏秋之交是血糖最易波动的时期。夏季高温往往导致食欲不振,摄入减少,而秋季凉爽则使人食欲大增,若不加以控制,极易造成血糖急剧升高。

昼夜温差增大导致血管反复收缩舒张,增加了心血管负担。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在季节交替期间发生率提高约12%。

秋季干燥气候导致人体水分蒸发加快,若饮水不足,血液浓缩会造成血糖值测量偏高,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高渗状态,这是糖尿病的一种急性并发症。

02 平衡膳食,五大原则稳血糖

主食定量,粗细搭配是糖尿病饮食的第一原则。推荐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主食,如糙米、燕麦、藜麦等,避免精白米面的大量摄入。每餐主食量控制在75-100克(干重)为宜。

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秋季蔬菜丰富,尤其是绿叶蔬菜和瓜类蔬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吸收。水果选择低糖分的品种,如苹果、梨、柚子等,每次摄入量控制在100克以内,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

蛋白质充足,优选来源。糖尿病患者每日应保证足够的优质蛋白摄入,如鱼、禽、蛋、豆制品等。研究表明,适量蛋白质摄入有助于提高饱腹感,避免过量进食碳水化合物。

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烹饪方式以蒸、煮、炖、凉拌为主,避免油炸、红烧等高油高盐的烹饪方法。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食用油控制在25-30克。

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保持规律的进餐时间,避免饥饿过度或暴饮暴食。采用“三正餐 两加餐”的模式,有助于保持血糖平稳,防止大幅波动。

03 秋季特色,优选食材助控糖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许多当季食材对糖尿病患者尤为友好:

南瓜富含果胶,能延缓肠道对糖和脂质的吸收,但应替代部分主食,而非额外添加;

山药含有黏液蛋白,能减缓糖分吸收,但同样需要注意计算入主食总量;

蘑菇类富含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热量低,饱腹感强,是理想的食材选择;

绿叶蔬菜如菠菜、油菜等,富含镁元素,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坚果类如核桃、杏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血脂控制,但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15克以内。

04 滋阴润燥,应对秋燥有妙方

中医认为“秋主燥”,糖尿病患者多属阴虚燥热体质,更易受秋燥影响。表现为口干咽燥、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为原则。

推荐食用银耳百合汤(不添加冰糖)、雪梨汤(连皮食用更佳)、麦冬石斛茶等饮品。这些食材既能缓解秋燥,又不会明显升高血糖。

充足饮水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每日应饮水1500-2000毫升,首选白开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避免含糖饮料和果汁,这些饮品会迅速升高血糖。

05 节气美食,健康品尝有讲究

中秋佳节将至,传统月饼对糖尿病患者是一大挑战。市面上已有专门为糖尿病患者开发的月饼,使用代糖和全麦粉制作,但仍需控制食用量,每次不超过半块标准月饼。

食用月饼时,可搭配新鲜蔬菜一起进食,富含的膳食纤维能延缓糖分吸收。同时应相应减少当天主食量,保持总碳水化合物摄入不变。

秋季常食的火锅也可以是健康选择。建议选择清汤锅底,多涮新鲜蔬菜和瘦肉,避免高脂肉类和加工制品。蘸料以醋、蒜泥、生抽为主,避免芝麻酱、沙茶酱等高热量酱料。

06 个体化方案,监测调整不可少

每位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对食物的反应都不尽相同,因此饮食方案需要个体化调整。建议在专业医师或营养师指导下制定饮食计划。

监测餐后血糖是了解食物对血糖影响的最直接方法。记录饮食内容和对应血糖值,帮助找到适合自己的食物种类和分量。

若尝试新的食物或改变饮食习惯,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波动。秋季气温变化大,可能影响胰岛素吸收和代谢,需密切关注血糖变化。

监测、选择、平衡——这六个字是糖尿病患者安然度秋的关键。随着季节变换调整饮食结构,既能享受秋季美食,又能维持血糖平稳。

健康饮食不是短暂节食,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掌握这些原则,糖尿病患者也能在金色的秋天中享受健康与美味。

来源: 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医学科 上官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