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分享一张月球的高清照片,大家第一眼便能看密密麻麻的陨石坑(图1)。如果说巨大的山脉和峡谷是星球的生长纹,大大小小小的火山口是星球的青春豆,那么陨石坑就是星球的伤疤,由外来的子弹(小行星)撞击形成的伤疤。今天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陨石坑及其记录的星球地壳演化史。
一、陨石坑的形态、形成和识别标志
陨石坑也称撞击坑、陨击坑,形态上多呈圆形、或形成辐射状和环形构造的坑穴,少量呈椭圆形(图2)。
陨石坑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撞击阶段,这以阶段是陨石与地表撞击的瞬间,随着撞击会形成瞬时的超高压及高温,致使地表物质熔融同时伴生向下的冲击波和物质流,随着冲击波及物质流之后的是向后的膨胀波,使坑中心和坑壁物质爆裂形成角砾。
第二阶段:撞击后阶段,这个阶段随着冲击波、物质流及膨胀波结束后,陨石坑底部回弹。
地三阶段:修正阶段,熔融物向中心回流,坑壁垮塌,溅射物回落,最终形成一个中心由撞击角砾覆盖的环形坑。
二、陨石坑的识别
太阳系个个岩质行星(卫星)表面的环形构造绝大部分都是陨石坑,但是部分地壳活动十分活跃的星球,如地球地表也分布有大量的环形构造,如火山口、核爆坑、穹隆构造、侵入岩体等,
那么如何识别他们是不是陨石坑呢。或者是陨石坑有什么特点呢?
陨石坑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最重要的就是环形构造,根据现有陨石坑的统计及计算模拟,即使陨石以很低的角度撞击形成的撞击坑也是圆形的,只有在极低角度(<15°)才会形成略呈椭圆状的坑。
2、撞击变质,一般大型的陨石坑会有因超高压撞击形成的变质岩及变质矿物,如柯石英、撞击锥(冲击锥)、撞击熔融角砾岩等。
3、陨石碎片及玻璃陨石(击变玻璃)也是识别陨石坑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陨石碎片大部分在撞击瞬间就重熔或者气化了,只会极少数保留,常见的是玻璃陨石,但玻璃陨石不是真正的陨石,他主要是撞击瞬间被熔融的地表物质溅射抛出的形成的玻璃撞碎块。
三、陨石坑揭露的星球地壳结构
陨石坑记录的星球地质历史要先从地壳结构说起:陨石坑特别是大型陨石有可能会击穿星球的地壳,为我们窥探星球地壳的结构、物质组成提供了一个窗口。
例如月球的月海,陨石撞击后被大面积的玄武岩覆盖,并且有明显的重力异常,他揭示了月球地壳的结构与地球形式时期的地壳类似,是同源的产物。
如灶神星这类未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想土豆一样的小行星,他上面的一个陨石坑中发育了大量的流水冲刷痕迹,通过科学家模拟,这些痕迹是陨石撞击后融化了其地壳内含盐水冰形成的,表明诸如灶神星这类岩质小行星地壳内也是含水的(图3)。
如谷神星上陨石坑里出现大量白色沉积物,那是水火山喷发后残留的矿物盐,表面谷神星地表之下可能存在液态水或液态海洋(图4)。
四、陨石坑记录的星球地壳演化史
按照太阳系演化模型,小行星撞击事件频次会随时间逐渐减低,以月球为例,依据的规模及地层叠置关系、退化程度建立了陨石坑撞击坑及岩浆盆地的演化顺序(图5),完成了月球动力学演化的“三宙六纪”模型的建立(图6)。
冥月宙距今45.2~43.1亿年,包含1个纪(岩浆岩纪),月球的地质作用主要由内动力地质作用主导,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月球内部的热能释放,导致广泛的岩浆活动,形成了月球早期的地壳和地幔。
古月宙距今43.1~31.6亿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并重,根据陨石坑及地质活动特征古月宙划分为艾肯纪、酒海纪和雨海纪。
新月宙为月球31.6亿年以来的地质时期,该时期是月球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的阶段,根据陨石坑及地质活动特征新月宙划分为爱拉托逊纪和哥白尼纪。
五、后记
通过今天的分享,大家是否有很多收获,是否对陨石坑记录的星球地质活动有所了解。在最后,我们通过一个小测验,来巩固一下对陨石坑的记忆吧。
下面一张图,是太阳系中6个典型星球,大家可以根据陨石坑发育、叠置和退化情况,分析一下6个星球的地壳活动情况,见图7。
资料来源
中国国家航天局(www.cnsa.gov.cn)
美国宇航局(www.nasa.gov)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www.igeo.cgs.gov.cn)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www.igsnrr.ac.cn)
来源: 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地学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