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嫦娥六号月球取壤,到梦想号下海巡洋;从极地科考获取冰芯,到深地塔科一井钻开距今五亿年前的古老地层。科研人员如此大费周章,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我们今天的主角——岩芯。

    岩心是地质工作者利用环状钻头或其它取芯工具,从地下取出的圆柱状岩石样本。大家看,这是岩心刚从地下取出的样子,像不像古人用来作画的“卷轴”。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打开这幅穿越时空的“卷轴”,揭开地质演化的神秘面纱。

    岩心中最具动感的特征,莫过于垂向上的粒度变化,科研人员通过沉积物的岩性就能判断当时的沉积环境。这是因为在自然界,物质的运移主要是依靠水的力量。

    以河流为例,流速越快,它的搬运能力也就越强,物质来源也就越远。这套松散的砂砾石,就形成于水体能量较强的洪积扇环境下,一次短暂的洪水就能使其堆叠数米之厚。与之对应的是这些密实的黏土层,它们形成于水动力较弱的静水条件下,比如湖泊、浅海。



    细心的朋友们不难发现,岩心中除了粒度的变化,还存在颜色的差异。其精妙之处在于微观条件下致色矿物不同。仅需1.7%赤铁矿就能将地层染成红色,也造就了南方丘陵地区的红壤景观;而有机质浸染的暗色条带,则指向缺氧的还原条件,也助东北成为了沃野千里的天下粮仓。是不是没想到,原来岩石也有这么多丰富的色彩。



    大家看,这些小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化石,是地质学家寻找油气资源的甲骨文。其中包括细小的贝壳、浮游生物的残骸,甚至是远古花粉。可别小瞧了它们,咱们国家大庆油田的发现就离不开它们的功劳。正是源于李四光对松辽盆地孢粉化石的研究,定义了陆相地层也能生油的全新法则,使我国摘下了“贫油”的帽子。


    读懂岩心的记忆,就能破译大地的密码。这一幅幅“穿越时空的卷轴”,不仅记录着远古时期的波澜壮阔,也见证了地质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科技铸就锋芒,万里纵横四方。

    探月凌霄取壤,穿洋入海寻浆。

    极地破冰探秘,翻峡越岭鉴藏。

    穿越千年对话,今日与君同赏!

来源: 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地学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