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千年前这声警醒,穿越时空直抵当下——当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正悄然蚕食着现代人健康的根基时,我们方知未雨绸缪之重。

前世:暗影浮动的千年之疾

回溯“三高”的历史足迹,它们并非工业时代的全新产物。高血压的古老身影,早已在《黄帝内经》咸者,脉弦也的记载中若隐若现。古代医者虽能模糊感知咸食与血脉间的联系,却无力洞察其背后的汹涌暗流。

消渴症,即如今之糖尿病,其名在《金匮要略》中已然清晰。张仲景笔下“饮一斗小便一斗”的记载,是古人面对此疾时最直观的无力叹息。古人尝试以黄连等苦寒之物清热养阴,然而面对“渴”之根本,终究如隔雾看花。

至于血脂异常,其身影在漫长古代医学中更为模糊。虽在《本草纲目》等著作中偶有提及“肥人”与“中风”的关联,却远未能形成系统认知。直至工业革命后,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剧变才让血脂异常逐步显露其清晰轮廓,成为现代人健康的潜在威胁。

今生:无声杀手的汹涌围城

当历史的指针转向现代,“三高”已非零星暗影,而是汇成一股汹涌的浪潮——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数据,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惊人的2.45亿;糖尿病患者逾1.4亿;血脂异常者更突破4亿之众。这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健康的无声崩塌。

现代生活的“精制陷阱”正加速这场危机:高糖饮料如甜蜜的毒药,在无声中侵蚀着胰腺的活力;深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成为血管内壁的隐形破坏者;久坐不动的生活如同温水煮蛙,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日渐迟钝,如同钥匙生锈,再难打开葡萄糖进入细胞的大门。

更令人忧心的是,“三高”正以无情姿态扑向年轻群体。许多三四十岁的壮年人,在看似健康的表象下,血管却正经历着不可逆的硬化进程——心梗、脑卒中这些曾经属于“老年”的词汇,如今已频繁闯入中年甚至青年的世界。

绸缪:构筑生命堤防的智慧

面对“三高”这一现代健康危机,被动应对远不足够,唯有主动绸缪,筑起坚固防线:

1.从理念革新开始:须深知“上医治未病”的永恒价值。健康非疾病缺位状态,而是主动经营的结果。定期体检是预警雷达,血压、血糖、血脂数值的微小变动,往往是身体发出的早期警报。

2.舌尖上的智慧选择:效法地中海智慧:以橄榄油、深海鱼、新鲜果蔬、全谷物与适量坚果构筑餐桌基础。其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Omega-3与膳食纤维,正是对抗“三高”的天然卫士。

向“隐形盐糖”宣战:警惕酱料、零食、加工肉品中的盐糖陷阱。厨房中改用控盐勺,以天然香料唤醒食材本味;对含糖饮料坚决说不,白水与淡茶才是最纯净的生命之源。

优化烹饪艺术:蒸、煮、炖、凉拌应成为主流技法,让油炸与过度煎炒退居边缘。餐盘之中,蔬菜与全谷物当占据半壁江山,肉类取其“精”——优选禽肉与鱼肉,红肉适量。

3.让身体回归“动”的本能:

有氧为基:快走、慢跑、游泳、骑行等每周不少于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是激活心肺、消耗能量的不二法门。

力量加持:每周2-3次肌肉训练(如深蹲、俯卧撑、器械),增强肌肉如同提升身体的“耗糖工厂”效率。

碎片化微运动:工作中每30分钟起身活动片刻,通勤途中提前下车步行一段——微小积累,终成健康大河。

  1. 重建生命节律:

珍视暗夜修复:保障7-8小时优质睡眠,让疲惫的代谢系统得以休整与重置。

化解无形压力:以正念冥想、深呼吸、音乐、爱好等为心灵松绑,阻断压力激素对血糖、血压的恶性驱动。

  1. 善用现代医疗盾牌:

家庭医生:建立长期健康档案,由专业人士指导个体化防治方案。

社区支持:积极参与社区健康管理项目,在群体互助中获取知识、共享经验、强化动力。

古语有训:“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预防三高,如同在健康河流上游筑堤疏导,远胜于下游泛滥时的仓皇补救。面对这无声的现代健康洪流,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掌舵者。

未雨绸缪,从此刻的每一餐、每一步、每一念开始——让“三高”的阴影止步于预防的智慧堤防之前。健康并非命运的恩赐,而是日常点滴中亲手雕琢的珍品。

来源: 重庆三峡医专附属人民医院 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