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广西西大明山,独特的“嘎啦—嘎啦—”声穿透晨雾萦绕的密林。这并非枯枝断裂,而是雄性冠斑犀鸟振翅掠过,为树洞中的伴侣和幼雏送去早餐。它巨大的蜡黄鸟喙顶着犀角般的盔突,伸颈展翅的姿态如同飞机,被当地人称为“飞机鸟”,更因一生一世一双鸟的坚定,赢得“爱情鸟”美名。

然而这份浪漫背后,曾是半个世纪的生存危机。作为中国仅有的五种犀鸟之一,冠斑犀鸟曾广泛栖息于广西西南部。每年3月始,雌鸟会将自己封在高大乔木的天然树洞中孵卵,仅留一缝接受雄鸟投喂,待雏鸟羽翼丰满才破巢而出——这是抵御天敌的智慧,却也令其高度依赖原始森林。在盗猎枪声与伐木声中,它们的家园急剧萎缩,2010年广西野外种群骤降至不足100只,站在灭绝边缘。

生命的火种,正围绕这些神奇的巢穴被逐个点燃。

在西大明山与恩城保护区,守护者年复一年穿行密林。他们巡查可疑痕迹,打击非法捕猎;补植食源植物,修复栖息地;布设红外和声纹监测设备,日夜守候潜在巢穴,为保护积累观测数据。这些坚守终于换来回报——仅在西大明山保护区内冠斑犀鸟活动点位较往年增加40%,6只同框的罕见画面,成为种群恢复的最好证明。

在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专业人员二十年来专注救治。为让从盗猎者手中夺回的伤鸟重归自然,他们模拟野外的恒温鸟舍、严格配比野果昆虫饲料、耐心进行康复训练。为给犀鸟修复繁殖巢穴,他们在不同高度的树干悬挂材质、大小各异的人工巢,记录犀鸟偏好和繁殖行为,积累海量保护数据。团队还用特制工具清理修补树洞、铺上苔藓模拟天然环境,期待原住民“拎包入住”。

冠斑犀鸟也用生命的韧性回应着人类的守护。被放归的个体通过GPS不时传回信号,向时刻牵挂的救护人员报“平安”。2019年,恩城保护区传来更令人振奋的消息——管护员韦忠新发现一对犀鸟竟在陡峭的喀斯特崖壁石洞中筑巢。在随后的91天里,他每日目睹雄鸟往返数十次,用巨喙衔来不同食物,通过狭缝送入巢中。当雌鸟携幼鸟破洞而出时,整个保护区为之振奋—这是我国首次记录到冠斑犀鸟在喀斯特崖壁上破洞出巢的画面。

如今,广西冠斑犀鸟数量已恢复至200余只,恩城传奇的“崖壁夫妻”,更在同一石洞连续7年繁殖,诞下12只幼鸟。泥土封存的黑暗洞穴里,新生命正叩击光明,2025年盛夏,又一只羽翼初丰的小犀鸟从岩壁巢穴中探出头,在父母鼓励的鸣叫中、在守护者期盼的目光下,它笨拙却坚定地扑向喀斯特的蓝天,展开生命的第一次飞翔。

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恢复从来不易,但冠斑犀鸟是幸运的——在人与鸟共同织就的守护之巢中,希望正一点点被孵化。正如一位守护者所说:“也许有一天,我们无需再深入密林,在保护区边缘的村落,就能看到这些‘爱情鸟’恩爱的身影”。正是这样的守望,让更多生命的篇章得以续写。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 钟云婕

审核:广西林业局救护中心科长 高级工程师 韦晓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