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时的低血压就像 “无声的偷袭者”,常常在患者毫无防备时突然降临。很多患者等到出现头晕眼花、意识模糊等明显症状时才发现,此时可能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甚至引发严重后果。其实,低血压来临前,身体会悄悄释放 3 个 “微表情信号”,只要能及时抓住这些信号,就能在血压大幅下降前及时止损,让透析过程更安全。
第一个信号:打哈欠 + 眼皮沉,别当成 “没睡好”
透析进行到 1-2 小时左右,若突然开始频繁打哈欠,眼皮发沉总想闭眼,甚至忍不住频频点头,这很可能是低血压的早期预警信号,千万别当成 “没睡好” 或 “透析无聊犯困” 而忽视。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血压开始轻度下降时,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的缺氧反应 —— 身体通过打哈欠的动作加深呼吸,增加氧气摄入,试图改善脑部供氧。
对透析患者来说,透析中脑部供血对血压变化非常敏感。当血压开始下降,哪怕只是轻微波动,脑部血流也会受到影响。很多患者前一晚睡眠充足,却在透析中频繁打哈欠,这正是身体在 “求救” 的信号。此时若能及时告知护士,通过调整脱水量(减少超滤量)、减慢血流速度等简单措施,就能快速缓解脑部供血不足的问题,避免血压进一步下降。若忽视这个信号,任由打哈欠、犯困的症状持续,后续可能很快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甚至晕厥。
第二个信号:额头冒冷汗 + 手脚凉,别以为是 “室温高”
透析中没盖被子却突然额头冒冷汗,手脚摸起来冰凉,即使室温不高也觉得身上发冷,这是低血压来临前的典型 “微表情”。这种症状背后的生理机制是:血压下降时,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让末梢血管收缩,减少手脚、皮肤等部位的血液供应,将血液集中到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以维持核心器官的功能。这样一来,手脚和皮肤的供血减少,就会出现冰凉感;而交感神经兴奋又会导致汗腺分泌增加,形成额头或手心的冷汗。
很多患者会误以为这是透析室温度过高或自己 “体虚” 导致的,往往硬扛着不吭声。其实此时可以先自己测量血压(透析室通常备有公用血压计),若收缩压低于 100mmHg,说明低血压已开始显现,需立即呼叫护士处理。护士会通过暂停脱水、调高透析液温度、甚至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等方式提升血压。及时干预能快速改善末梢循环,让手脚冰凉和冷汗症状消失;若硬扛到血压降至 90/60mmHg 以下,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头晕和肢体无力,增加意外风险。
第三个信号:恶心反胃 + 心慌,别归结为 “空腹透析”
透析中突然觉得恶心,喉咙发紧甚至想呕吐,同时伴随心慌、心跳加快,很多人会下意识以为是“没吃饭导致的低血糖”,急着找东西吃。但对透析患者来说,这种症状更可能是低血压的信号 —— 血压下降时,胃肠道供血会明显减少,胃肠道黏膜因缺血而出现功能紊乱,就会引发恶心、反胃的感觉;同时,身体为了弥补血压下降,会通过加快心跳来维持血液循环,导致心慌、心跳加速。
此时千万别急于吃东西,盲目进食可能因胃肠道供血不足而加重恶心,甚至引发呕吐。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告知护士,护士会先测量血压明确情况,然后通过减慢透析速度、暂停超滤、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等方式提升血压。随着血压逐渐回升,胃肠道供血恢复,恶心和心慌症状会自然缓解。若错误地将其归结为 “空腹透析” 而强行进食,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因呕吐导致误吸,增加肺部感染风险,让情况更复杂。
为什么透析时容易出现低血压?
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多与脱水量过多、血流速度过快、血管弹性差等因素有关。透析时血液被引出体外进行过滤,若超滤量设置过高,或患者本身血容量不足(如透析前未充分补水、存在脱水),就容易导致血压下降。而低血压一旦发生,可能引发心肌缺血、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对老年患者或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尤其危险。
识别低血压的 “微表情信号”,关键在于细心观察身体的细微变化。透析时要专注感受自身状态,不要长时间看手机或睡觉,留意是否出现打哈欠、冒冷汗、恶心等异常症状。记住,这些信号出现时,血压往往尚未大幅下降,及时干预能有效避免危险。同时,透析前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遵医嘱),避免过度控水导致血容量不足;透析中若出现任何不适,别硬扛,及时呼叫护士是最安全的选择。
透析室里的 “静音杀手” 并不可怕,只要能读懂身体释放的 “微表情信号”,就能提前预警、及时处理。把这 3 个信号记在心里,让每一次透析都在可控的安全范围内进行,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