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王学江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嗦个粉,吃个凉皮,配上清爽的小菜和冷饮,别提多爽了。然而,高温湿热的天气,却容易让凉皮、米粉、凉拌木耳等食物成为米酵菌酸的温床,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
米酵菌酸是什么,它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为什么叫它“餐桌上的无声凶器”?
一、无声的致命毒素: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其毒性极强,1毫克即可致人死亡,且耐热性极高,普通烹煮甚至高温高压都无法分解。
椰毒假单胞菌为兼性好氧菌,喜欢在富含淀粉的食品,尤其是湿米粉、玉米、糯玉米、黄米、高粱米以及变质的木耳、银耳等食物表面生长。它在25-37℃环境中生长情况良好,最适产毒温度为26-28℃。当食物被污染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细菌会悄悄繁殖并产生米酵菌酸毒素。这也是夏季中毒高发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生长和产毒,不会对食物的颜色、气味、滋味产生明显影响,因此,不能通过颜色和味道来判断食物是否有毒
二、米酵菌酸中毒症状
当我们吃下含有米酵菌酸毒素的食物时,它就会像“精准导弹”一样攻击肝、肾、脑等重要器官,对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其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人可能在1~2天后发病。
患者初期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类似肠胃炎,很容易被误诊。严重者会出现黄疸、肝肿大、少尿、皮下出血、意识障碍、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情况,最致命的是,毒素会破坏细胞线粒体功能,导致器官“罢工”,病死率极高。
若怀疑中毒,需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尽快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并第一时间送医。目前尚无特效解药,仅能通过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三、高风险食物清单
近年来,米酵菌酸食物中毒案例屡见不鲜。2025年8月,广东省卫健委报告了2起因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2023年7月,河南省某市两名女子吃凉皮后中毒。2020年,黑龙江省9人在一次家庭聚会中食用自制“酸汤子”引发食物中毒,9人经救治无效死亡。
这些食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制作过程中需要发酵或者泡发。
凉皮、河粉、肠粉、米线等湿米粉,是米酵菌酸的“重灾区”,常温放置过久或储存不当就有可能变质,产生米酵菌酸。
木耳、银耳等泡发食品别久泡。木耳泡发超4小时,其边缘会开裂,细菌开始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如果常温泡发过夜,毒素含量可达致命剂量。此外,鲜木耳必须及时冷藏,否则风险更高。
家庭自制发酵米面食品隐患也很大。东北的酸汤子、南方的糯米汤圆、陕西的浆水鱼鱼等发酵米面制品,也曾多次引发中毒事件。这是因为家庭自制发酵食品时,难以精准控制温度和卫生,椰毒假单胞菌易乘虚而入。
红薯粉、马铃薯粉等制作不当也可能存在风险。
四、从选购开始,远离“致命美食”
预防米酵菌酸中毒,需从“选购-储存-制作”全程把控。
选购湿米粉以及发酵制品的时候,选择正规餐馆或有资质的商家,还要查看商品标签、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避免购买散装或过期的食品。
尽量不自制发酵米面食品,若需泡发木耳、银耳,需提前清洗表面,控制泡发时间,鲜木耳、银耳需低温保存,尽早食用。
不食用受潮或疑似变质的食物,若发现食物有黏腻感、霉斑等情况,立即丢弃,不要品尝,以免误食毒素,哪怕只吃一口都有可能致命。
不仅是夏季,秋季也是米酵菌酸中毒的高发期。若食用可疑食物后出现不适,建议立即催吐,用手指或勺子刺激咽喉部,并尽快就医,最好保留剩余食物,供医生检测和溯源。
来源: 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