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

蚊子这么招人厌烦

为什么还要设立专属纪念日?

其实

“世界蚊子日”并非为了纪念蚊子

而是旨在提高公众对疟疾

以及其他蚊子传播疾病的防范意识

一起了解↓↓↓

01****节日由来1897年的8月20日,英国微生物学家罗纳德·罗斯在蚊子体内发现了很多生长中的疟疾寄生虫,得出了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媒介这一结论。随后这一发现便被发表在当年12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打开了人类了解疟疾机器传播途径的大门,为人类防止疟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罗斯还因此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虽然迄今为止,人类还是没有找到很好的疟疾疫苗,但罗斯爵士的研究让我们知道,远离蚊子的叮咬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因此,每年的8月20日被定为世界蚊子日。

蚊子,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全球健康的一大威胁。它们是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黄热病等多种致命疾病的传播者**。每年,蚊子传播的疾病导致数百万人患病,甚至死亡。在与蚊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们对蚊子了解的越深,自身的健康就越有保障。**

02关于蚊子的硬知识1、早在恐龙时期蚊子就已经存在

2023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也就是说,蚊子的演化历史可追溯到恐龙时期。
图为雄蚊化石标本(左为琥珀中的远古蚊子标本,右为琥珀薄片)在漫长的时间里,蚊子进化出了多种多样的形态,包括35个属、3600余种,可以适应沼泽、森林、沙漠、北极地区和城市等多种环境。中国目前已发现370余种蚊子,其中按蚊(疟蚊)、库蚊、伊蚊是最常见的三个属。2、蚊子的作案过程蚊子从卵到成蚊需要经历四个时期

这四个时期是:卵、幼虫、蛹和成蚊。成蚊需将卵产在水面,经过3-5天孵化成幼虫(孑孓),此后再经过10-14天,便可以发育成为蛹,约两天后便成蚊。

吸血的蚊子为雌蚊雄性蚊子则主要以花蜜为食。雌蚊因繁殖需要,在繁殖前雌蚊需要吸食血液获取血液中的蛋白质,以促进其卵的发育,繁衍后代。雌蚊在飞行寻找目标时,翅翼振动频率很快,每秒振动500次,产生蚊子特有的“嗡嗡声”。当雌蚊找到目标后,它会用其细长的口器刺入皮肤,寻找血管。它的“作案工具”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一根“针”,而是6条刺针组成,在这些刺针中位于中间的那根就是舌头。我们常说蚊子携带细菌和病毒,其实就是舌头这根刺针分泌出的唾液所携带的

在吸血过程中,蚊子的口器整个插入皮下,一边吸血,一边分泌唾液。蚊子的唾液有抗凝血的作用,可以防止血液凝固,方便它吸血。唾液所携带的细菌和病菌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叮咬部位出现红肿和瘙痒,同时也造成疾病的传播。

3、血型和蚊子叮人没有直接关系

人们常说O型血更招蚊子,但通过大量实验,目前的结论证明,血型和蚊子叮人并没有直接关系

蚊子主要依靠二氧化碳、热量、挥发性化学物质等因素侦测和定位目标通过辨别气流方向,锁定目标

所以,蚊子最喜欢下面这些人

(1)二氧化碳呼出多的人: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并非立即与空气混合,而是暂时形成团状气流,当蚊子通过触角和足部感觉毛捕捉到比空气浓度更高的二氧化碳时,就会被吸引过来。

新陈代谢旺盛的人群,如孕妇、儿童、运动者释放的二氧化碳更多,相当于向蚊子发送了精准定位。

(2)爱出汗的人:人体皮肤上存在各种细菌,当汗液与其接触后,细菌会分解汗液中的氨基酸,产生有酸臭味的化合物,对蚊子特别有吸引力。

(3)肤色较深或穿深色衣服的人:蚊子的视力很差,而深色衣物在蚊子眼中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反差,成为显眼的“靶心”。因此,爱穿深色衣物的人就成了蚊子的“盘中餐”。

03****防蚊灭蚊做好这几步1、外出加强个人防护

  • **穿衣“武装”:**户外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高峰),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 **驱蚊“护盾”:**暴露的皮肤及衣物上喷涂驱蚊剂,并按说明书要求足量、定时补涂。居家安装纱门纱窗,睡觉使用蚊帐。

  • **避免“高危地”:**减少在草丛、竹林、积水等蚊虫孳生地附近长时间停留。

2、每周进行环境清理

牢记⚠️

无积水就无蚊虫!建议每周用10分钟彻底清理家中及周边各类积水,尤其是在台风天、下雨后,重点关注容易积水的器皿和角落。

  • **翻盆倒罐:**彻底清空、倒置或妥善遮盖闲置的盆、罐、桶、缸、轮胎等容器。

  • **清淤疏堵:**清理房前屋后沟渠、天台排水槽淤塞,保持水流畅通;填平洼地。

  • 勤换勤清:家中水养植物每周至少彻底换水一次,并清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宠物饮水碗、接水盘等同样需勤换勤洗。

  • **严密加盖:**必须使用的储水容器(如水缸、水池)务必严密加盖或投放安全的灭蚊幼缓释剂。

  • **垃圾管理:**妥善处理垃圾,特别是废弃的瓶、罐、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避免其成为小型积水容器。

来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