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要喝‘果汁’!”2025年7月25日,湖南一名1岁半的女童趁大人不注意,踮起脚尖从厨房橱柜里拿出一瓶彩色颗粒状的“饮料”,拧开瓶盖就往嘴里倒。然而,这并不是果汁,而是管道疏通剂!短短几分钟,孩子的口腔和食道被强碱严重灼伤,疼得撕心裂肺,被紧急送入ICU抢救。
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新闻里就会出现类似的报道:孩子把洁厕灵当饮料、把洗衣凝珠当糖果、把干燥剂当零食……这些看似普通的家庭清洁用品,却成了威胁孩子生命安全的“隐形杀手”。
一、家家都有的“隐形杀手”:清洁剂
为什么清洁剂对孩子来说如此危险?
1. 包装迷惑性强
许多清洁剂为了吸引消费者,设计成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包装,甚至带有水果香味。孩子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饮料、糖果或玩具。
2. 成分腐蚀性强
家用清洁剂的化学成分通常分为强酸和强碱两类:
强酸类(pH值<3):如洁厕灵、除垢剂、地板清洁剂等,含有硫酸、盐酸、草酸等,会腐蚀消化道黏膜,导致剧烈疼痛、呕吐、胃穿孔。
强碱类(pH值>11):如管道疏通剂、厨房强力除污剂、爆炸盐等,含有氢氧化钠(烧碱)、氢氧化钾等,接触后会迅速灼伤口腔和食道,严重时造成食道狭窄甚至窒息。
3. 儿童误服高发年龄段
据统计,1-4岁的幼儿占误服清洁剂的75%,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把东西往嘴里塞,却又缺乏安全意识。
二、误服后的急救误区,你中招了吗?
当孩子误服清洁剂后,很多家长因为慌乱,采取了错误的急救措施,反而加重了伤害:
❌误区一:催吐
强酸强碱遇到水后会产生大量热量,催吐会二次灼伤食道和口腔。
❌误区二:大量喝水
用水稀释可能加速化学反应,扩大灼伤面积。
❌误区三:乱用“解毒偏方”
如喝醋、肥皂水等,可能引发二次伤害。
三、正确急救方法:关键时刻能救命!
如果孩子误服了清洁剂,家长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冷静,立即拨打120,清晰告知误服物品的名称、剂量和时间。
清理口腔残留物,用干净纱布或手帕轻轻擦去孩子口腔内的残留清洁剂。
保护消化道黏膜:让孩子喝牛奶或蛋清,它们能在消化道形成保护膜,减少腐蚀伤害。
携带包装或说明书就医,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成分并制定救治方案。
四、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家长的“五要五不要”
五要:
要将清洁剂放在高处或上锁的柜子里,确保孩子够不到。
要将清洁剂与食物、饮料分开存放,避免混淆。
要保留原包装,切勿将清洁剂分装到饮料瓶、矿泉水瓶中。
要教育孩子识别危险标识,告诉孩子哪些东西不能碰、不能吃。
要定期检查家中清洁剂的有效期和包装完整性,及时更换或处理。
五不要:
不要让孩子独自进入厨房、卫生间等存放清洁剂的地方。
不要将清洁剂放在地上或低矮的架子上。
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清洁剂时,做出“喝”或“吃”的动作,避免模仿。
不要将清洁剂与玩具、零食放在一起。
不要忽视孩子的异常行为,如突然大哭、流口水、呕吐等,可能是误服的信号。
五、特别提醒:这些物品同样危险!
除了清洁剂,家中还有这些常见物品也容易被孩子误服:
药品:降压药、降糖药、维生素软糖等。
日用品:纽扣电池、磁力珠、化妆品、樟脑丸。
植物:滴水观音、水仙花、夹竹桃等有毒植物。
结语:守护孩子,从细节做起
孩子的安全无小事。作为家长,我们无法时刻盯着孩子,但我们可以从源头上消除隐患。今天,就花10分钟检查一下你的家,把那些“隐形杀手”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吧! 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家成为真正安全的港湾。
来源: 科普驿“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