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研究生夏业强:

学弟学妹们好,我选择农学专业是因为一本书对我的影响。记得10年前,高考后对选哪个专业感到很迷茫,那段时间就看了一些书,其中有一本叫《不再饥饿》,对我影响非常大,这本书讲的是在世界反饥荒的背景下, 中国推广杂交水稻使中国由一个缺粮国家变成了世界粮食援助国,其中袁隆平院士功不可没。这让我对农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而大豆病害的发生给大豆供给保障带来了威胁。因此我选择加入大豆病害绿色防控研究团队,是因为这个团队在大豆病虫害防控机制与应用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和显著的成就。与我的兴趣与初衷高度契合,而且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氛围、创新精神以及对科研的热情深深吸引了我。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丽媛:

学弟学妹们好,我选择农学专业是因为高中有一次生物课上,老师讲到了1845—1850年的爱尔兰大饥荒,马铃薯是当时爱尔兰人的主要粮食来源,因为马铃薯晚疫病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和绝收,很多人被活活饿死,当时的爱尔兰人口减少了将近四分之一。我被深深震撼到,小小的病原微生物居然能改变历史!那个时候就觉得农学不仅是一个学科,它更是千万人的饭碗。所以在报志愿时我选择了农学的植物保护专业。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研究生曾梦竹:

学弟学妹们好,就我自己而言,我很享受播种,培育再到收获的过程,也很喜欢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融合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学科,是个充满活力的交叉领域。我希望能够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行业中,探索农业的新可能,为大豆抗病育种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直博生刘天力:

学弟学妹们好,选择南京农业大学的植保专业,是因为这里是农学领域的“国家队”,拥有百年积淀与顶尖学科实力。 学校的植保专业是4 个全国 A + 专业之一。本科时这里的学术底蕴就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无限可能,更打动我的是导师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精神,例如王源超教授团队在大豆疫霉菌领域的突破性研究,直接服务于国家大豆产业安全。这种“顶天立地”的科研追求,正是我向往的学术殿堂。我在大二加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参与完成首个大豆种子携带根腐病病原鉴定项目,让我第一次体验到科研的严谨与突破的喜悦。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研究生田梦君:

学弟学妹们好,通过在植保专业的学习,我清晰地看到这里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理念,以及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的研究方向,并且亲身参与到植物-病原互作机制和绿色防控技术领域的开拓创新中。例如大豆疫霉菌防控“一拌一封一喷”技术体系直接降低了农民因作物病害遭受的损失。我曾经跟团队一起前往东北大豆主产区,见证实验室成果在田间地头的应用。看到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让我对农业科研的价值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坚定了我的信念。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奇:

学弟学妹们好,在过去的一年多,我掌握了多组学分析、基因编辑、遗传转化等核心技术,更学会以系统思维解决复杂农业问题。我计划深耕植物抗病蛋白研究,未来在高校或科研机构推动技术落地。农业农村部大豆病虫害防控重点实验室配备的齐全实验设备,让我能够开展从基因编辑到田间试验的全链条研究。王源超教授常提醒我们“做有用的学问”,他的治学态度深刻塑造了我的科研价值观。


出品: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南京农业大学 光明网

审核:叶文武(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

来源: 大国粮策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