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今年第十四个节气,“处”意为终止,表示炎热的酷暑即将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下降,暑气渐消,迎来“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的金秋。但白天中午仍较炎热,早晚则明显转凉,昼夜温差变⼤。

正如农谚所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真正凉爽的秋天尚未来临。此时人体阴阳之气也随之转换,养生需顺应天时,调整起居情志,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一、处暑 “心” 危机:气候如何侵蚀心理健康
(一)阴阳转换的身心震荡
处暑时节,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阴阳之气随之调整。这种转换若失衡,容易引发 “情绪疲软”,表现为早醒、乏力、兴趣减退等隐匿性抑郁症状。

(二)燥邪伤肺的连锁反应
干燥少雨的气候使肺津易伤,而 “肺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常陷入无端忧思。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干燥环境会影响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分泌,导致焦虑水平升高。

(三)极端天气的叠加威胁
近年频发的 “秋老虎” 使处暑气温屡破历史极值。高温不仅损伤器官,更会引发谵妄、躁狂等精神症状。此外,冰箱储存不当的食物可能携带病菌,引发头痛、脑膜炎等病症,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二、识别 “悲秋” 信号:从情绪波动到疾病预警
(一)典型症状图谱
1.生理层面:口干舌燥、皮肤皲裂、大便干结(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体现),伴随不明原因的胸痛、心悸。

2.心理层面:晨重暮轻的抑郁情绪、注意力涣散、社交回避,严重者出现 “生存无意义感”。

3.行为层面:昼夜作息紊乱(如凌晨 3-5 点早醒)、食欲骤增或骤减,部分人群通过过度网购、暴饮暴食寻求心理补偿。

(二)未及时干预的后果
1.免疫力下降:肺气虚弱者容易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发作;

2.代谢紊乱:肝郁脾虚引发的肥胖、甲状腺功能异常;

3.社会功能退化: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疏离,甚至发展为持续性心境障碍。

三、中医护心策略:从日常调理到紧急应对
(一)预防篇
(1)起居调摄

①遵循 “早卧早起” 原则,比夏季多睡 1 小时,通过子午觉(23:00-1:00、11:00-13:00)养阴护阳。

②穿着宜 “上薄下厚”,避免肩颈、腰腹受凉,尤其空调房需备薄外套。

(2)饮食润燥

①增酸减辛:多吃葡萄、山楂、乌梅等酸味食物收敛肺气,减少食用葱姜等。

②润肺安神食谱

★百合红枣蒸南瓜:百合清心安神,红枣养血润燥,南瓜健脾养胃,蒸熟后加入桂花蜜,既美味又能缓解焦虑。

★沙参麦冬茶:北沙参 6g、麦冬 5g、玉竹 5g、石斛 3g 煮水代茶,可缓解口干舌燥、失眠多梦。

(3)情志疏导

①穴位按摩

★每日按压太冲穴 3 分钟,疏肝解郁,化解 “无名火”。

★按揉尺泽穴可降肺火、润大肠,改善因燥邪引发的情绪波动。

②五音疗法

★聆听商调音乐(如《阳春白雪》),通过金属音色平衡肺气,平复悲忧。

(4)适度运动

①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 “慢运动”,在早晚凉爽时段进行。

②运动时配合呼吸法:吸气时提肛收腹,呼气时放松,促进气机升降。

(二)急救篇
1.情绪崩溃应急处理

①穴位刺激:用拇指尖掐按内关穴(腕横纹上 3 指),力度以产生酸麻感为宜,持续 1-2 分钟可快速平复心悸。

②呼吸调节:采用 “4-7-8 呼吸法”—— 吸气 4 秒,屏息 7 秒,缓慢呼气 8 秒,重复 5 次,激活副交感神经。

2.极端天气应对

①高温时段出现头晕、恶心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同时用湿毛巾冷敷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

②遭遇 “雷暴哮喘” 等过敏急症,可按压风池穴(后颈部发际线两侧凹陷处),并及时就医。

四、出行护脾胃:处暑防水土不服简诀
处暑出游虽惬意,但气候与地域差异容易导致水土不服,掌握以下要点可护脾胃安康。

(一)饮食选择:优先蒸炖菜品,避免生冷刺身,搭配蒜醋蘸料抑菌;少吃路边摊,选择现做食物。

(二)不适应对:轻度腹泻可食烤馒头片蘸蜂蜜,按揉中脘穴与足三里;严重时及时就医,途中可针刺十宣穴应急。

(三)特殊人群:儿童备即食粥糊,孕妇饮山药莲子粥,老人随身携带血压仪,避免病情波动。

“处暑谷渐黄,养生要提防”,处暑是"养收"关键期,遵循《黄帝内经》"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方能顺应天时。

来源: 小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