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夜晚热浪尚未退去,嗞嗞的蝉声更是异常喧闹,又添了几分热意。只见数人打着手电,拿着塑料瓶,在上海的小区里“鬼鬼祟祟”、寻寻觅觅,只为得到心中朝思暮想的美味。
图源:网络
“嗨,说好的闹蝉灾呢?怎么地上都没见到知了猴?”“啊!知了猴上树了,快抓住它,别让到嘴的美味飞了!”“哟!金蝉脱壳中!可惜了,脱完壳的并不好吃。”
图源:网络
百变小蝉之美味食材
如果说“没有一只知了猴能活着走出山东”充分反映了山东人对蝉的喜爱,那么“我在上海很想知了猴”则体现了每一个山东人在异乡对蝉的思念。
在山东乃至很多北方地区,蝉是一种美味的食材,富含优质蛋白,盐水一泡,油锅一炸,喷香酥脆,肌肉紧实,嚼劲满满。尤其是尚未羽化的蝉,更是绝佳的美味,吃着比长出翅膀的老蝉要鲜嫩美味不少,懂吃的老饕们往往只品鉴没有爬上树的若虫,也就是俗称的蝉蛹、蝉猴、知了猴,叫猴可能是因为它们快羽化时会爬树。
图源:网络
不过,蝉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其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虫和成虫三阶段,没有“蛹”这个阶段,所以蝉蛹这个词是不科学的。蝉羽化时会留下蝉蜕,可以作为药物。
蝉的生命周期
图源:https://landscapeontario.com/
以上海地区最常见、个头最大的黑蚱蝉为例,雄蝉和雌蝉交配后,雌蝉会将卵产在树枝末梢,并破坏树枝的形成层,一段时间后,被弄坏的树枝携带着蝉卵掉落树下,随后蝉的若虫孵化后便会钻入树下的泥土,在土里蛰伏3~5年之后,若虫会从大树下爬出,接着爬上树羽化成成虫,成虫寿命很短,一般只能活一个月左右。
黑蚱蝉羽化
图源:短面熊
若虫除了没有翅膀及生殖器官外,其他形态与成虫很接近,它的食性也与成虫相近,若虫吸食树根汁液,成虫吸食树枝汁液。
正在吸食树木汁液的寒蝉,
可以看到它细长的刺吸式口器
图源:维基百科
蝉虽然可以食用,但并不建议大家在小区或绿化养护程度很高的城市里捕食蝉,一方面树上可能会有一些农药残留,被蝉吸食后进入蝉的体内,人再吃蝉,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另一方面行道树长期接触汽车尾气,可能会富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此还是建议想吃蝉的人从规范养殖渠道购买。
百变小蝉之音乐家
除了美味食材,蝉更是夏日风情的体现,没有蝉鸣的夏天是不完整的。
古人也称赞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不同的蝉叫声并不完全一样,它们有各自擅长的“曲风”,承袭了不同的音乐流派,上海地区有三种最常见的蝉——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蒙古寒蝉(Meimuna mongolica)和蟪蛄 (Platypleura kaempferi),它们的叫声并不相同。
上海地区常见的三种蝉
图源:《小小博物家发现上海·夏虫》
个头最大的黑蚱蝉会发出极其洪亮且连续的鸣声,类似于电锯的“嗞”的声音;身上带有绿色斑纹的蒙古寒蝉则发出“知了,知了”或者“嘶啦,嘶啦”的双音节重复叫声;体型较小的蟪蛄的叫声则更加急促尖锐,鸣声为连续的“哧”长音,听到人耳朵里更像是“热啊热啊热死啦”的声音。
这些夏日顶流音乐家还会错开演奏时间,使人类的夏天“不至于太热闹,也不至于太冷清”,黑蚱蝉的演奏会从6月一直开到8月,7月是它最繁忙的时期。蟪蛄的演奏会大概是5月下旬到8月举行。蒙古寒蝉冒头较晚,有时金秋十月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这时候你可能会想,蝉一定是热得受不了才会这样疯狂地鸣叫吧?但事实并非如此。所有会叫的蝉都是雄性,它们是为了吸引雌性才叫的。为了完成它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交配繁殖。
辨别雌雄很简单,把它们翻个面看它的胸腹交界处,雄性有两片明显的音盖,雌性则没有。不过蝉真正的发声器官并不是腹部的这两片音盖,而是腹背侧的鼓膜,靠鼓膜肌驱动发声。
雄蝉腹部有两片很明显的音盖
图源:徐瑞芳
百变小蝉之生态中重要的一环
蝉的若虫和成虫都吸食树木汁液,听上去,蝉好像是树木破坏者,要是蝉泛滥成灾了,岂不是会对树木造成很大的伤害?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尚无权威的监测数据或研究显示今年上海闹了蝉灾,其实每年的蝉都不少,而且随着上海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蝉鸣的回归将是一种趋势。
去年上海树上的蝉也很多
图源:短面熊
那蝉吸食树汁会破坏树木吗?虽然雌蝉在产卵时会用产卵器在嫩枝上切开裂缝插入卵粒,这可能导致一些细小的枝条枯萎死亡,但是这种影响类似于自然的修剪,通常不会危及成年树木的生命,反而可能促使树木在其他部位长出新的枝条。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蝉还为鹰隼等鸟类提供了难得的食物盛宴,有助于维持树木森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此外,蝉还通过排泄物、尸体和蝉蜕等方式将重要的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静安雕塑公园自然死亡的蝉
图源:短面熊
百变小蝉之古人的信仰
蝉还是古代中国人尊崇的昆虫,蝉的若虫在土中蛰伏几年后复出,被视为复活的象征。人们常常雕刻玉蝉放入墓葬中,希望逝者能够起死回生,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玉蝉的发现,其后至汉代的各个时期,蝉都是玉质作品中的重要题材。
“中华第一蝉”
图源:短面熊
34号即为玉蝉,位于墓主人胸口位置
图源:良渚古城公众号
二是逝者口中的含玉,称为“琀”,流行于汉代,蝉蛰伏数年,一鸣惊人,生命历程与汉代人希冀灵魂复活、得道升天的期望不谋而合。
东汉的蝉形玉琀
图源:短面熊
策划制作
作者:短面熊
科学审核:葛致远
策划&责编:叁陆柒
审校:张雪容、徐湮
来源: 上海自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