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发生后,许多患者会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表现为手臂或腿脚无力、僵硬,甚至完全不能活动。这种情况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科学的康复护理中,良肢位摆放是一项简单却至关重要的技术,它能有效预防并发症,为后续的功能恢复打下良好基础。
为什么良肢位摆放如此重要?
脑卒中后,受损的大脑区域暂时无法正常控制肢体活动,如果长时间保持不正确的姿势,肌肉和关节就会逐渐变得僵硬,甚至发生永久性变形。比如,有些患者的手会不自觉地握紧,肘关节弯曲,时间久了就很难再伸直;腿部也可能出现脚掌下垂,影响日后站立和行走。良肢位摆放,就是通过科学调整患者的卧姿、坐姿,让肢体保持在最有利于康复的位置。这样不仅能避免关节僵硬和肌肉缩短,还能减轻肢体肿胀和疼痛,为后续的康复训练创造有利条件。
不同体位的良肢位摆放技巧
1. 仰卧位摆放
仰卧时,头部应稍微抬高,避免过度后仰或偏向一侧。患侧手臂下方可垫一个软枕,使肩膀微微外展,手掌朝上,手指自然伸展,避免握拳。腿部可在膝盖下方垫一个小枕头,保持轻微弯曲,脚底可用支撑物抵住,防止脚掌下垂。
2. 侧卧位摆放
侧卧时,应尽量让患侧肢体在上方,以减少受压。患侧手臂可向前伸展,下方垫枕支撑,保持肘部和手腕自然伸展。健侧腿稍微弯曲,患侧腿伸直或在膝盖处垫枕支撑,避免髋关节内旋。
3. 坐位摆放
当患者能够坐起时,应确保背部挺直,双脚平放在地面或脚踏板上。患侧手臂可放在桌面的软垫上,手掌朝上,手指自然伸展,避免悬空或下垂。如果患者坐轮椅,应使用专门的支撑垫,防止身体滑向一侧。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段春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