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梦菲
重庆麻辣火锅红油翻滚,江西小炒鲜辣呛喉,陕西油泼辣子面热油“呲啦”作响……“无辣不欢”成为许多人的饮食偏好。数据显示,全国超过30%的成年人每日摄入辣食。然而,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医生常建议“忌辛辣”。这令人欲罢不能的“辣”,对健康究竟是福是祸?关键在于如何科学食用。
1、理解“辛辣”:不只是痛觉刺激
“辛辣”是“辛”和“辣”的结合。“辛”在中医里涵盖气味、性味和功效,“辣”则主要指食物刺激口腔产生的灼痛感。产生这种感觉的关键物质,如辣椒中的辣椒素、芥末中的刺激性成分、姜中的姜辣素等,能激活我们感知辣味的神经受体。常见的辛辣食物包括葱姜蒜、洋葱、韭菜等蔬菜,以及花椒、胡椒、咖喱、芥末等调味品,甚至某些酒类和饮品。
2、中医视角:温热发散,因人因地而异
中医将“辛”归为五味之一。辛味食材多具温热性质,气味芳香,能归入肺、肝、肾、脾胃等经络,主要功效是发散风寒、行气活血。
中医强调食用辛辣需结合体质、地域与季节:
适宜人群/环境:脾胃虚寒(常表现为手脚冰凉、怕冷)者,适量吃辣可助阳散寒、温中祛湿。潮湿地区、寒冷季节也较适宜。
慎食人群:阴虚火旺(手足心热、口干舌燥、舌苔少)者,多食辛辣易伤阴助火,加重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便秘等“上火”症状。
3、现代研究:适量有益,过量有损
(1)健康益处:
①降低死亡风险:一项涵盖57万余人的国际研究显示,常吃辣与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癌症相关死亡率降低存在关联。
②有益心血管:研究发现,常吃辣食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并且对血管钙化有预防保护效应。辣椒素能促进血管内皮生成一氧化氮,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③延缓器官衰老:不仅如此,还有研究发现常吃辣者,心、肺、肝,尤其是肾的衰老速度明显放缓。辣椒素通过激活特定受体,促进脂肪燃烧、改善血糖,发挥延缓衰老作用,并增加尿钠排泄保护肾脏。
④其他作用:部分辛辣成分还具有镇痛、抗炎、抗菌和抗氧化等潜在生理活性。
重要提示:日常饮食的保健作用不能替代系统治疗。
(2)健康风险:
①刺激消化道:过量辣椒素刺激胃黏膜,引发胃酸过多、胃炎或溃疡,长期可致慢性炎症,增加胃癌风险。
②潜在肠道风险:动物实验提示长期超量辣椒素可能破坏肠道屏障,增加健康风险,但人类正常饮食远低于此剂量。
③伴随问题:辛辣菜肴常伴随高油高盐,长期高油盐饮食本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4、科学吃辣指南:趋利避害
(1)基本原则:适量适度
频率与剂量:建议每周吃辣3至5天。每日摄入辣椒素约8至12毫克(相当于约50克新鲜辣椒)较为合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人群每日辣椒素摄入量不超过50毫克。
时间选择:午餐吃辣对延缓衰老的效果可能优于晚餐。
间断原则:每周留出1至2天不吃辣,避免身体对辣椒素产生“习惯”,保持其生理效应。
(2)特殊人群需忌口: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溃疡等)患者、肛肠疾病患者、严重皮肤病(如严重痤疮、湿疹急性期)患者、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或茶碱类药物者、严重或不稳定心脏病(如心衰、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术后恢复期人群,通常应严格禁食辛辣。
(3)解辣与搭配:
解辣:感觉过辣时,可喝牛奶、酸奶、面包、米饭等解辣。搭配莲藕、银耳、百合、梨、鸭肉、冬瓜、菠菜等甘寒食物也有助缓解口腔灼热感。
缓解“上火”:若因吃辣导致“上火”症状,可食用苦瓜、蒲公英水、绿豆粥等苦寒食物清热泻火。
增效搭配:吃辣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甜椒、西兰花、猕猴桃),能协同增强抗氧化效果。与橄榄油或肉类同烹,有助于辣椒素吸收。
(4)不适反应处理:
若吃辣后出现腹痛、腹泻,说明肠胃敏感,应立即停止食用。一旦出现持续性胃痛、剧烈呕吐或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药物(如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益生菌)。
辣味美食能为生活增添风味,也可能带来健康裨益。然而,“辣”是一把双刃剑。其健康效应建立在“科学食用”的基础上——核心在于“适量”“适时”,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合理搭配。唯有如此,才能让“无辣不欢”真正成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