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影视剧中,“滴血认亲”的情节屡见不鲜:一碗清水,两滴鲜血,若是相融便认定有血缘关系,反之则无。这看似神奇的验亲方式,实则毫无科学依据。从科学角度剖析,血液在水中,红细胞会因渗透压失衡而破裂,释放血红蛋白,致使两滴血看似相融。无论是亲属还是陌生人,血型相似时都可能出现这种现象;而即便有血缘关系,若血液存在抗凝物质等特殊情况,也可能不融合。所以,滴血认亲不过是古人在缺乏科学认知下的无奈之举,无法作为判断血缘关系的可靠依据。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对血液的认知不断深入,输血技术应运而生,成为现代医学中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输血,是将全血或成分血(如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治疗方法。看似简单的输血操作,背后却有着严谨的科学流程与安全考量。

 

输血前,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首先是严格的血型鉴定,人类的血型系统主要包括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准确鉴定血型是安全输血的基础。除了血型鉴定,还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即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以及供血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相互混合,只有在两者都不出现凝集反应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输血,以此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同时,还会对血液进行传染病筛查,像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避免因输血造成疾病传播。医生也会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明确输血的必要性,并与患者或家属充分沟通,告知输血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取得同意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后,才会进行后续操作。

 

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输血速度需严格把控,开始时速度宜慢,一般不超过20滴/分,观察15分钟,若患者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滴速。不同的血液成分,输血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血小板和冷沉淀,需尽快输完,以保证其活性和治疗效果,而所有血制品都应在出库后4小时内输完,防止血液变质引发不良反应。

 

输血虽能拯救生命,但也并非毫无风险。除了可能感染传染病外,还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如发热、过敏、溶血等。其中,溶血反应是最为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它会导致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此外,大量输血还可能导致患者体内电解质失衡、酸碱平衡紊乱等问题。为降低这些风险,医学工作者不断优化输血技术和流程,严格把控血液质量,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输血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医学不断进步的见证。从最初对血液的懵懂认知,到如今能够精准地运用输血治疗各种疾病,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的智慧与努力。如今,成分输血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输血方式,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输注所需的特定血液成分,如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输注血小板,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减少了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输入,降低了输血风险和血液浪费。

 

从毫无科学依据的滴血认亲,到严谨科学的输血治疗,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生命奥秘探索的不断深入。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输血技术也将不断完善,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守护人类的健康。

来源: 山西白求恩医院 重症医学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