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地区,水保工作者根据不同地形地貌特征的水土流失规律,总结创造了“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
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这套综合治理模式依据地形地貌不同,分为两种:
黄土高塬沟壑区模式,简称“西峰模式”
黄土丘陵沟壑区模式,简称“绥德模式”
地形:塬面像一个巨大的“平台”被深沟切割。
终极目标:阻止塬水下沟、沟岸扩张和沟床下切,实现建塬治沟。
第一道防线:塬面防护线
战场:平坦开阔的塬面,产生径流的主要区域。
策略:“方便农作+拦蓄径流”双管齐下。
具体措施:合理布设道路,建设道路防护林带网、农田防护林网、塬面水平梯田。配套修筑涝池、水窖、沟头防护拦蓄工程。
目的:让宝贵的雨水一滴也不白白流入深沟。
第二道防线:沟坡防护线
战场:塬面边缘陡峭的沟坡,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是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策略:以生物措施为主,绿化固坡。
具体措施:缓坡修梯田种果园,地埂栽经济林,坡面挖水平阶、鱼鳞坑,种上生命力强的刺槐林。退耕地种紫花苜蓿等耐旱牧草。
目的:用植被的“根网”牢牢抓住土壤,防止沟岸扩张。
第三道防线:沟谷防护线
战场:水流汇集的沟底,冲刷猛烈,径流泥沙的聚集区和输移区。
策略:“工程+植物”,硬性拦截泥沙水流。
具体措施:构筑反坡台垄,营造乔灌固沟林,修筑土、柳谷坊群和淤地坝,种植防冲林。
目标:彻底制服沟道水流,变害为利,淤出良田。
西峰模式的整体效果:塬面锁水、沟坡固土、沟底拦沙,实现保塬、护坡、固沟。
地形:连绵起伏的“山包包”(梁峁)和它们之间的深沟。
终极目标:从峁顶到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
第一道防线:梁峁坡地修田造园
战场:山梁和山峁顶部及坡地。这里是主要耕作区,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策略:修建水平梯田,改变陡坡地形,保水保肥。草和庄稼轮换种,养地护土,在适宜区域发展果园。
目标: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发展生产。
第二道防线:沟谷坡地植灌乔草
战场:沟壑两侧的陡坡。这里地质不稳定、易冲刷。
策略:营造以灌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利用灌木发达的根系固土。相应发展用材林和人工牧草。
目标:增加地表覆盖,用植被“网”住沟坡,防止冲刷崩塌。
第三道防线:沟谷道内建淤地坝系
战场:沟道底部,是水流泥沙最终汇集通道。
策略:系统修建大、中、小型淤地坝。
目标:防洪减灾,拦截泥沙,淤地创造新农田。
绥德模式的整体效果:巩固沟床、拦蓄径流,变荒沟为良田。
来源: 黄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