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杜预《春秋长历论》中记载“积此以相通,四时八节无违,乃得成岁,其微密至矣”。文中提到四时八节是什么呢?说起来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关。
由于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国家,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古代先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天象、气候、物候等自然变化规律,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并依此制定了相应的历法,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习惯上讲的是24节气,稍微早一点还有个四时八节,后来四时八节发展为24节气。


殷商时代,人们观察天象的时候,根据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以及日圭测影法,确立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并进一步划分出二分二至和四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其中,春分、秋分昼夜长短一样,太阳两次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晚上最短,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白天最短晚上最长。四立分别是四个季节的开始。


四季划分标准是依据太阳运行轨迹和气候特征。春季1—3月,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气候温暖,是农耕的播种时节。夏季4—6月,气温回升,作物生长旺盛,是农耕中的田间管理。秋季7—9月,天气转凉,作物成熟,是农耕中的收获储藏。冬季10—12月,气温下降,农事减少,是农耕中的休整祭祀。
关于八节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自然节气八节,包含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既体现民俗文化和哲学思想,又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二层是民间习俗八节,包含春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节、中秋、十月朝、冬至。其中春节、立夏、端午、中秋又称人节,以团聚、喜庆活动为主。清明、中元节、十月朝、冬至称为鬼节,以扫墓、祭祀活动为主。


古代文献记载:《尚书.尧典》记载,上古时代尧命羲氏、和氏制作历法,颁行民间,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周髀算经》卷下有记载“凡为八节二十四气”。三国时期吴国'赵爽注“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
发展情况:萌芽于殷商时代,周朝发展为八个节气,战国至秦汉时期发展为24节气,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太初历》,正式将24节气纳入官方历法体系,确立其地位。


实践意义:指导农业生产,规范祭祀活动,遵循自然规律,现代人还可以根据四时八节进行养生。
用今天的话说叫遵四时八节习俗,敬畏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

来源: 公众号:二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