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渠首的晨雾轻抚过陶岔渠首枢纽工程的混凝土大坝,西安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师生们正俯身观察闸门启闭机的运行轨迹。这场跨越千里的实践学习,让 “纸上得来终觉浅” 的专业理论,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节点上落地生根,更让 “治水兴邦” 的初心在青年学子心中淬炼出匠心的光芒。
宣讲员热情的介绍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 “水龙头”,肩负着向京津冀豫等地区输送生命之水的重任。主体工程于2010年3月22日开工建设,2014年12月12日14点32分正式通水。渠首闸大坝坝顶高程176.6米,轴线长265米,引水闸分3孔,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420立方米/秒(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实践团队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带领下,系统考察了渠首闸、引渠、消力池等核心设施,师生们围绕 “如何平衡输水效率与工程安全” 展开热烈讨论。“当看到丹江水通过我们专业研究的水文模型精准调控,跨越 1432 公里滋养北方大地时,突然读懂了‘水文工作者’这五个字的分量。” 带队教师李教授的感慨道出了在场师生的心声。
当看到清澈的丹江水从闸门奔涌而出,听到讲解员讲述移民群众 “为了南水北调,舍小家为大家” 的故事,同学们对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了更真切的感悟。
“从课堂到渠首,从理论到实践,这次学习让我们明白,水利人肩上扛着的是民生福祉,是生态责任。” 专业负责人表示,通过校企合作、实践研学等方式,培养既懂理论又强实践的高素质水利人才。
如今,带着陶岔渠首的实践收获,师生们已重返校园。但那份流淌在丹江水中的初心,那份熔铸在枢纽工程里的匠心,正激励着新一代水利人,在守护江河安澜、保障水资源安全的道路上,勇毅前行,逐梦远方。
来源: 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