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每天梳头、洗澡时,看到梳子上缠绕的发丝或地漏里堆积的落发,会不会惊慌失措,发出这样的疑问:“我是不是要秃了?”

其实在生活中,脱发的类型很多,其中有一种常见却易被忽视的类型,叫做休止期脱发。它不像雄激素性脱发那样“蚕食”发际线,也不像斑秃那样突然出现“秃斑”,却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人感觉头发变薄。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休止期脱发的来龙去脉。

头发的“生命周期”:理解休止期脱发的基础

要弄懂休止期脱发,得先从毛囊的生长周期说起。每根头发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像四季轮回、树叶更替,分为三个阶段: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

生长期是头发最“活跃”的阶段,持续2~7年。此时毛囊不断分裂新细胞,头发以每天0.3~0.4毫米的速度生长(每月约1厘米)。约85%~90%的头发处于此阶段,所以头发才能保持浓密。

退行期是生长期的“收尾”,持续2~3周。毛囊停止活跃,头发不再生长,根部开始萎缩,类似树叶脱落前的“衰老期”,约占1%~3%的毛发。

休止期是最后的“休眠”阶段,持续3~4个月。此时头发完全停止生长,毛囊处于“睡眠”状态,头发根部脆弱,轻微外力(梳头、洗头)就易脱落。正常情况下,头皮约10%~15%的头发处于休止期,每天脱落50~100根属于正常范围。

而休止期脱发的核心,是“休眠”的头发变多了——原本该在生长期的头发提前“罢工”,导致休止期头发比例超过20%。这些头发会在3~4个月后集中脱落,让人感觉头发“突然变少”。

哪些原因会“逼”头发提前休眠?

休止期脱发不是无缘无故的,往往是身体受到某些“刺激”后的反应。常见诱因有六大类:

身体“大事件”:重病与创伤

当身体经历重大手术、严重感染或外伤时,会启动“应急机制”——优先为重要器官供能,像头发这种“非必需”的生长会被暂时叫停。例如,剖腹产术后3个月左右,部分女性会出现明显脱发,就是典型的应激性休止期脱发。

激素“过山车”:怀孕与产后

孕期女性雌激素水平大幅上升,对毛囊有保护作用,会“延长”头发的生长期,让更多头发停留在生长期,所以孕期头发往往更浓密。但分娩后,雌激素迅速下降,被“挽留”的头发会集体进入休止期,约产后1~4个月开始大量脱落。不过这种脱发大多会在产后6~12个月内自行恢复。

营养“不均衡”:挑食与缺铁

头发生长需要蛋白质、铁、锌、维生素B族等营养。过度节食、长期挑食会导致热量和营养不足。其中,缺铁是常见“脱发杀手”——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负责给毛囊输送氧气和营养,缺铁会直接影响头发生长。

情绪“压力表”:焦虑与抑郁

长期精神压力、焦虑或抑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毛囊生长周期。例如,经历亲人离世、失恋或重大工作压力后,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可能打乱头发生长节奏,导致1~3个月后出现脱发。

药物“副作用”:用药与停药

某些激素类药物(如长期服用的避孕药)若突然停药,可能引发激素水平波动,使毛囊失去雌激素保护,进而诱发暂时性休止期脱发。此类脱发通常在调整诱因后可逐渐恢复。

其他因素:甲状腺功能与季节变化

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影响新陈代谢和激素平衡,导致脱发。此外,部分人会在季节交替(尤其是秋冬)出现轻微脱发,可能与气温、光照变化有关,通常属于生理性波动,脱落量较少。

休止期脱发有哪些表现?如何判断?

休止期脱发的“出场方式”有特点,主要表现为:

脱发的“时间差”:不是立刻掉,而是“延迟反应”

头发从受刺激到进入休止期,再到脱落,中间有3~4个月的“潜伏期”。例如,1月手术,可能4月才开始大量掉发;3月情绪崩溃,6月才发现梳头时掉发增多。这种“延迟性”是重要特征。

脱发的“范围”:全头均匀变稀,不是局部秃

与雄激素性脱发(头顶或发际线先秃)、斑秃(局部秃一块)不同,休止期脱发是全头均匀脱落。可能表现为头顶变稀、发缝变宽、扎马尾时辫子变细,但很少出现“秃斑”或“发际线后移”。

脱发的“数量”:每天超过100根,一抓一大把

正常每天掉50~100根属于代谢,但休止期脱发时可能达200~300根,甚至更多。例如,洗头时一抓掉几十根,梳头时梳子缠满头发,枕头上也有明显落发痕迹。

头发的“状态”:发梢正常,根部有“小白点”

脱落的头发根部往往有一个小小的白色“球状物”,医学上称“杵状发根”,这是休止期头发的典型特征。而发梢正常,不像营养不良导致的脱发那样发梢分叉、变细。

休止期脱发能恢复吗?日常如何保养?

休止期脱发大多是暂时性的,只要找到并去除诱因,头发通常会在3-6个月内逐渐恢复,1年内基本恢复原状(恢复速度因人而异)。日常保养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针对性解决诱因:“病因治疗”是关键

产后脱发:无需过度焦虑,注意休息和营养即可,一般会自行恢复;

缺铁性贫血: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多吃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含铁食物;

压力过大:通过运动、冥想、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压力;

药物引起:咨询医生是否可调整用药方案。

给头发“补充营养”:吃对了才能长得好

头发主要成分是角蛋白,每天需保证足够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虾、豆类等。此外,注意补充:

铁和锌(预防缺铁性脱发):红肉、坚果、贝壳类海鲜;

维生素B族(尤其是B7、B12):鸡蛋、乳制品、绿叶菜;

Omega-3脂肪酸(保持头皮健康):深海鱼、亚麻籽、核桃。

温柔对待头发:减少外力损伤

休止期头发根部脆弱,过度牵拉或刺激会加重脱发:洗头水温37℃左右,用指腹轻轻按摩,避免抓挠头皮;选择温和洗发水,避免酒精、强刺激性成分;吹头发用低温档,离头皮稍远;少扎过紧发型,梳头用宽齿梳,从发梢开始梳理,避免拉扯。

调整生活习惯:给身体“减压”

保证充足睡眠:每天7~8小时,睡眠不足影响毛囊代谢;

适度运动:散步、瑜伽、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

戒烟限酒:吸烟损伤毛囊血液供应,过量饮酒影响营养吸收。

这些注意事项,帮你避免“越掉越多”

别盲目用“生发药”:休止期脱发的关键是去除诱因,米诺地尔等生发药主要用于雄激素性脱发,快速进展期使用可能加重脱发;

别过度清洁或“养发”:每天洗头可能刺激头皮,应根据发质调整;频繁焗油、染发可能加重毛囊损伤;

别焦虑过度:焦虑本身就是诱因之一,越焦虑掉得越多,形成恶性循环。若情绪低落,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及时就医:若脱发持续超过6个月,或伴随头皮瘙痒、疼痛、红肿等症状,需及时排查其他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休止期脱发更像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提醒你可能经历了压力、营养失衡或健康问题,只要找准原因、耐心调理,头发总会慢慢“醒”过来。每个人都会掉头发,偶尔多掉几根不用恐慌。保持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平和的心态,才是守护头发健康的长久之道。

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