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刘思佳 校对:高 瑞 审核:杨鹏斌
第三届宁夏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银川市唐徕中学-程一芮-辅导老师:李嘉琦
铃声响起的瞬间,深蓝色的窗帘缓缓打开,温暖明亮的阳光从窗外渐渐射入,逐渐照亮昏暗的房间。我瘫在浅蓝色的床单上,任由床自动将我托起。身上的被褥被轻柔掀开,我伸了个懒腰,迷蒙地看向床边微笑着的机器人“wan”。它是基本每家每户都备有的家居机器人。
窗外零星传来鸟叫,叽叽喳喳的声音伴随我洗漱吃饭,直到走出宿舍楼的那一刻,带有清晨独有味道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楼下环境很好,盎然的绿色带来一天的好心情。今年已是2040年,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过去了10年。中国的科技高速发展,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新机遇,新挑战。
我是美术专业高一新生,今日,9月1日将是我在新高中的第一节课。伴随着略微紧张的心情,我数着秒打开了关于新篇章的第一页。越过一张张陌生的新面孔,我看见讲台上出现了一个虚拟人像。她站立在那里,面带微笑,开始了她的自我介绍。她就像和我们共处一个教室一样,她在讲台上走来走去,苍老的面容上带着无与伦比的优雅。人工智能帮她操控着PPT,并时不时用文字传输与同学进行无声的答疑。当她的自我介绍步入尾声时,这位美术界的大牛,温和地出声提醒翻开书的我们。“先合上书,今天我们要讲一个还没编入教材的课时,那就是——《星夜下的人工智能》。”
“你们知道,为什么,在我的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历届的学生画一幅素描吗?”看着茫然的我们,她仍旧温和地望着我们。片刻后,她向课堂导师机器人下了命令:“请为我们随机抽取成语大词典中的一个词。”与此同时,我们的桌面上出现了一个词“高城深池”。
这是随机作画,是近期美术界兴起的娱乐活动。不同的是本次的参与人不止我们,还有老师以及课堂导师机器人“star”。
两个小时的时间转瞬即逝,由于时间的紧迫,我们与老师约定了明日来共同打分。课堂导师机器人率先展示了它的画作,用时5秒。可眼前分明是个精湛的艺术品,是个从高空45°角向下看的俯视图。巍峨的围城下是深不可测的深池。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超出了现场每个学生的水平。小声的交谈声从讲台下响起,不安与烦躁笼罩在每个美术生的心头。有的人,甚至发出了悲叹的声音——那是对自己未来的堪忧。讲台上的虚拟人像沉默着,依旧用温和的目光安抚着大家。我听见她一一分析了每幅画的精湛之处,言罢,她笑问同学是否有愿意再展示的。得到的是静谧到掉一根针都可以被听见的课堂。她杳不可闻的叹了口气,温柔地将一幅画传送上了屏幕。仅是一瞬间,我们都无法控制地睁大了双眼。那是老师的画,用时一天。她乌黑的黑眼圈还挂在眼下,她让课堂导师机器人来分析她的画。人工智能的速度依旧快得离谱。不多时,大家收到一篇文档,此刻机器人的声音传向每个人的耳朵中。细致的细节分析,引来惊叹声,那是用水墨作画,一团黑云纠缠在一起,黑压压的一片压在一大群士兵上方。这是国画的经典画风,可又似乎哪里不一样?机器人在收到疑问的同时,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
机器作画早在人工智能刚出现不久就伴随产生。在2022年时开始如潮水般盛行在中国人民手中。所有画手都一度以为自己的行业来到了命运的转折点。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去寻找画手为自己作画。而是向人工智能下达指令。但随着越来越多智能画家的出现。人们发现了蹊跷,人类画师的愤怒犹如一丝火星落入油田,滔滔的火焰代表着人类画师的情绪。是的,他们认出来了,人工智能作画的精美图像中一笔一画都是从他们的画作中偷来的。人工智能无法作画,它只会拼凑。
“在后来,人工智能无数次尝试像代替搬砖的工人一样代替人类画师,都以失败告终。”课堂导师人工智能顿了顿,明显是收到了某种指令。他转头看向了讲台上站立的虚拟人像。
她依然温和,说出的话却掷地有声:“不竭的思想创作,与生俱来的情感表达,对画作绝对的爱是这些人工智能不曾有的。人类发展至今,绘画史早在猿人时期就开始了。然而思想的碰撞是人类独有的。故此人工智能作画有时虽可以起到一些小作用,却永远无法取代一名基本功扎实,拥有情感和思想的人类画师。”
“这就是我坚持让学生练习素描和色彩的原因。”那名脸上早已布满皱纹,却仍旧优雅的女老师,在开学第一课在她所有学生的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重重的一笔。
下课铃声响起,女老师的身影在那声温和的“下课”后,渐渐隐去。我伴着刚认识的伙伴,随着人潮涌出教学楼。那白炽的阳光热烈地打在我们身上。热浪在我们身侧游走,我们闭上眼却感受到繁星点点的星空,一幅幅原创画作遥挂在星空之中。环顾四周,人工智能与我们一同站在星空之下,遥望着远方的星辰大海。
来源: 宁夏科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