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阿公,滴速我调慢了,现在怎么这么快?您自己动了吗?”
患者:“是啊!你调得太慢,我怕赶不上回家的车。”
护士:“这很危险!”
患者:“没事,我心里有数!”
这样的对话在医院输液大厅并不罕见。许多患者因赶时间、不适感或主观判断,擅自调节输液速度——这个看似掌控节奏的小动作,实则是将生命置于险境。
为什么滴速不能想调就调?
每一滴药液进入血管的速度,都经过医护人员综合考量。这背后,是三重关键因素的平衡:
1. 患者个体差异:年龄、心肺功能、疾病状态说了算。就像心衰患者,心脏“水泵”功能弱,严格控制液体负荷才能避免病情加重;老年患者心肺储备差,滴速也得格外谨慎。
2. 药物特性:刺激、安全窗、代谢速度各不同。像氯化钾,刺激血管还影响心脏电活动;硝酸甘油治疗窗窄,速度不对血压“过山车”;抗生素得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滴速关乎杀菌效果。
3. 治疗目标:需求决定速度。休克补液要“快速复苏”,像给干涸田地紧急灌水;化疗药物则需“持续维持”,平稳输送药效。
输液如同驾驶危化品运输车——盲目加速或刹车都会引发“翻车”,而专业司机(医护人员)的控速才是安全抵达的保障。
调快滴速:触发健康“红色警报”
1.心脏“过载警报”,短时间涌入过量液体,心脏这个“水泵”被迫超负荷。
- 急性肺水肿:血液淤积肺部,瞬间引发呼吸困难,还会咳出粉红色泡沫痰。一旦出现,得立即让患者端坐位、上高流量吸氧抢救,否则危及生命。
- 心衰加重:本就心功能差的老年患者,可能全身水肿、血压飙升,让心脏“雪上加霜” 。
2.药物中毒“风暴”
- 氯化钾:滴速超10mmol/h可能引发心脏骤停。
- 硝酸甘油:过快输注,血压“断崖式”下跌,休克风险陡增。
- 万古霉素:快速输注易诱发“红人综合征”,皮肤潮红、瘙痒,像浑身“着火”,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严重全身反应。
调慢滴速:埋下健康“隐形炸弹”
1.药效折损
- 甘露醇:靠快速输注形成渗透梯度降颅压,滴速不足,梯度建不起来,颅压持续走高,脑损伤风险飙升。
- 抗生素:血药浓度低于治疗阈值,细菌没被彻底“压制”,反而加速耐药,后续治疗更棘手。
2.局部并发症
- 高渗液体(如全胃肠外营养)低速输注易致静脉炎。
- 留置针血流缓慢可能诱发血栓。
3.营养断供
- 严重脱水、休克,缓慢输液导致器官缺血缺氧时间延长,影响预后。
为了您的生命安全,请务必做到:
1.绝不触碰:无论什么原因,绝不自行调节输液调节器。
2.及时沟通:若感觉不适(如心慌、胸闷、气促、发冷、发热、局部疼痛等),或觉得滴速异常(过快或过慢),立即呼叫护士。
3. 信任专业:充分信任医护人员对滴速的专业设定和调整。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