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常遇这样的场景:同一袋液体,有人滴3小时,有人1小时就输完。这难免让人疑惑:输液到底快好还是慢好?——其实没有标准答案。输液速度得结合病情轻重、身体基础状况和药物特性综合判断。

紧急时刻,输液得 “抢时间”

遇到大出血、严重脱水这类急症时,输液必须争分夺秒。

急诊曾收治一位消化道出血患者,血压持续下降,意识已经有些模糊。护士准备快速输血时,家属连忙拦住:“人都这样了,输这么快会不会出事?”医生一边准备抢救一边解释:“红细胞就像送氧气的快递员,这会儿必须赶紧送到器官里,慢一秒,大脑和心脏缺氧的风险就多一分。”

夏天中暑脱水的情况,也一样需要快速补液。去年有位工地师傅中暑晕倒,送到乐清市人民医院时嘴唇干裂,尿量明显减少。护士立刻为其开通双通道输液,家属看着药水滴得飞快,忍不住担心:“这么快会不会伤身体?” 护士安抚道:“他现在就像干涸的土地,急需大量水分,快速补液才能让器官尽快恢复。”

心脏不好?输液得 “悠着来”

到了心内科就截然不同,心脏功能不佳的患者,输液速度必须放慢,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之前有位冠心病患者,家属心疼老人,悄悄调快滴速想让他早点输完休息。结果没过半小时,老人就捂着胸口说喘不上气,心电监护显示心率从平时的70 次/分飙升到110次/分。护士赶紧调慢速度,垫高床头让老人半坐着,过了十多分钟老人才缓过来。护士跟家属解释:“心脏就像用久的水泵,动力不足时难以承受快速涌来的液体,慢一点输液才能减轻它的负担。”

特殊药物?速度有 “专属要求”

不同科室用的药,对输液速度有着明确的 “专属标准”,这是由药物特性决定的。神经科给脑出血患者输甘露醇时,护士通常会把滴速调到最快。家属看着药水哗哗滴,总想调慢,护士连忙制止:“这药必须半小时内输完,才能像吸管一样抽出脑组织里的水肿液;输慢了不仅达不到脱水效果,还可能在肾脏形成结晶伤身体。”输完后,护士还会叮嘱患者多喝水帮助药物代谢。

而到了肿瘤科,化疗患者输紫杉醇时则完全不同。这类药容易引发过敏,慢滴是让身体慢慢适应,确认安全后再适当调快,整个过程通常需要三四个小时。 另外,像青霉素输液时,护士也会先备好急救药,慢滴观察无异常后,再按常规速度输注。

输液快慢的调整,藏着医护人员对病情变化、药物特性的专业判断和精准把控。自己盲目调快或调慢滴速,不仅可能影响治疗效果,严重时还会埋下健康隐患、危及生命安全。治疗过程中,咱们多信任医护人员的专业决策,有疑问及时沟通,才能让治疗更安全、更有效,助力早日康复。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