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左氧氟沙星 跟腱断裂”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起因是有网友分享在普通舞蹈课上突然跟腱断裂的经历后,评论区纷纷指出,这可能与该网友前几天使用过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相关。这类以“沙星”命名的抗菌药,竟是肌腱健康的隐形杀手?别慌!科学认知风险,才能用药不伤身。
认识“沙星”类药物
“沙星”类药物学名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菌药,临床上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主要用于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肠道感染等,常见的药物有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较为常见的剂型有注射剂、口服制剂以及眼部用药制剂(眼药水和眼药膏)。
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虽是高效的抗菌武器,但全身用药(口服/注射)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需高度警惕!而眼用制剂(眼药水/眼药膏)的风险截然不同,需区别对待。
1、全身用药:警惕“致命暗箭”
核心风险:肌腱炎与肌腱断裂
所有氟喹诺酮类口服/注射剂说明书中均明确警示,可导致肌腱炎和肌腱断裂,最常见于跟腱,肩部、手部肌腱也可能受累。具体原因不详,可能与药物抑制胶原蛋白合成、阻碍成纤维细胞修复,并引发氧化应激损伤肌腱细胞,导致肌腱强度骤降有关。
氟喹诺酮类药物导致的肌腱风险爆发时间隐匿,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月均可能发生,大多数病例出现在用药后48小时至6周内。高危人群为60岁以上老年人、长期用激素者、肾功能不全者(药物蓄积加剧毒性)、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外力+肌腱脆弱=易断裂)。
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他常见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日光性皮炎(用药后需避光),头痛、失眠等中枢神经影响,血糖升高等。罕见但严重的全身性不良反应有QT间期延长(诱发心律失常)、重症肌无力加重。
2、眼用制剂:风险大幅降低
氟喹诺酮类眼药水/眼药膏属于局部用药,全身吸收量极微,因此说明书中的“严重不良反应”一栏未提及肌腱损伤。
其使用安全性更高:儿童可用(全身用药禁用于18岁以下),且无运动禁忌。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微量入血,但迄今未见眼用制剂致肌腱断裂的可靠病例报告。因此,此文开头提到的网友跟腱断裂,可能跟其他因素有关。当然,无论如何,我们在使用任何一种氟喹诺酮药物的时候还是要避免剧烈运动,毕竟少一分诱因多一分安全。
严防跟腱损伤的预防措施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氟喹诺酮类药物导致跟腱炎或跟腱断裂的风险,预防是关键!请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识别高危人群,主动告知医生
如果您属于以下任何一类人群,使用前务必明确告知医生:60岁以上老年人,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泼尼松龙等)的患者,器官移植受者(尤其是肾移植患者),有跟腱疾病史(如跟腱炎、类风湿关节炎累及跟腱)或既往跟腱损伤者,肾功能不全患者,计划或经常进行剧烈运动者(如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
医生会根据您的风险因素评估是否必须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或优先选择其他更安全的抗菌药。
2、严格遵从医嘱,切勿自行用药
仅在医生确诊为细菌感染且判断需要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才使用。切勿自行购买或服用此类药物!
3、严格控制运动,要给跟腱“放假”
这是预防药物相关跟腱断裂的最重要措施!在用药期间及停药后至少1个月内,必须严格避免任何会给跟腱带来高负荷的活动! 包括但不限于:奔跑、跳跃(如打篮球、打排球、跳绳);需要突然发力的运动(如网球、打羽毛球、踢足球);舞蹈(尤其是芭蕾、现代舞等需要踮脚、跳跃的动作);重体力劳动(如搬运重物、爬梯)。高危人群尤其需要严格遵守此项限制!
4、警惕早期信号,立即停药就医
跟腱损伤往往有预警信号:跟腱部位(足跟上方)新发的疼痛、酸痛、压痛或烧灼感(这是最常见的早期信号!);跟腱区域肿胀、发红或皮温升高;脚踝后部僵硬,特别是休息后活动时;任何行走时的异常感觉(如“踩棉花感”或无力),切勿忽视或误认为其是普通肌肉劳损!一旦出现,请立即停药并就医,及时干预可防止进展。
“沙星”类药物滴眼液风险较低(全身暴露量少),但长期使用仍需警惕,口服药疗程通常≤2周,用药1周需随访。
来源: 药葫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