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是一名22岁的大学生,大学舞蹈队队长,身高165cm,原本体重58公斤,体重指数(BMI)21.3(正常范围18.5-23.9)。为了在学校艺术节舞台上展现“完美身材”,她开始实施严格的减肥计划:每天只摄入约800千卡的热量(远低于成年女性推荐的1800千卡基础摄入量),主食几乎完全不吃,仅以蔬菜水果和少量蛋白质充饥;同时每天进行2小时-3小时的高强度运动。短短三个月内,她的体重迅速降至45公斤(BMI 16.5,低于正常下限18.5),体脂率从正常的22%骤降至14%。
减肥成功的喜悦很快被身体异常所取代:小美发现自己的月经量逐渐减少,周期变得不规律,最终完全停经,当时并未留意。当闭经持续6个月后,她开始出现潮热、失眠、情绪波动等类似更年期的症状,这才惊慌地来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就诊。经过详细检查,医生诊断她患上了“功能性下丘脑性闭经”,这是由于过度减肥导致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
一、为什么减肥会把月经“减没”?
要理解减肥如何导致闭经,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女性生殖系统的精密调控机制。如果把女性的生殖系统比作一座“发电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就是“总调度室”。当热量摄入急降、体脂骤减时,大脑会误判为“饥荒模式”,立即拉闸限电,首当其冲的就是“非必需”的生殖功能:
1. 下丘脑“拉闸限电”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是月经的“司令部”。研究表明,仅需节食4天,女性体内激素分泌就开始出现异常。过度减肥和体重骤降≥原体重的10%~15%,或体脂率跌破17%,身体误判“饥荒来临”,于是关闭生殖功能,出现功能性下丘脑性闭经(FHA)。
2. 雌激素“断供”
脂肪组织是雌激素的“外围工厂”:脂肪组织不仅仅是能量储存库,更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能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是雌激素的重要外周来源。临床数据表明,当女性体脂率达到17%时才会出现月经初潮;维持规律月经需要体脂率至少达到22%。小美的体脂率降至14%,远低于这一临界值,月经自然“罢工”。
3.营养素“断链”
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leptin)是连接能量代谢与生殖功能的重要信使。突然戒碳水、极度低脂,会使瘦素、FSH、LH 全线下降及铁、维生素 D和E 缺乏,这会向大脑传递“能量储备不足”的信号,进而抑制生殖轴功能。
二、闭经不仅是“不来大姨妈”……
1. 低雌激素症状:由于卵巢功能受抑制,雌激素水平低下,可能出现类似更年期的症状,如潮热、夜间出汗、阴道干涩、性交疼痛等。这些症状在年轻女性身上出现,尤其令人担忧。
2. 骨量流失:持续低雌激素6个月以上,骨密度可下降 5%~15%,相当于提前骨质疏松。令人担忧的是,年轻时期丢失的骨量可能无法完全恢复,即使月经恢复正常后也是如此。
3. 不孕风险:持续闭经意味着排卵停止,无排卵就意味着“空窗期”,生育力悄悄打折。
4. 情绪雪崩:雌激素与5-羟色胺代谢相关,闭经常伴随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暴食或厌食倾向等。
5. 代谢改变:基础代谢率降低、怕冷、便秘、低血压等。常感觉疲倦乏力,即使在休息后也难以恢复精力。
6. 患病风险增加:长期闭经的女性未来发生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风险增高。
三、给年轻女孩的“养姨妈”攻略
1. 先停“极端操作”:
‑热量缺口≤每日总消耗的20%,减重速度≤每周 0.5公斤。
‑暂停长跑等高强度训练,改做瑜伽、快走,每周≤3次,每次≤60分钟。
2.把三餐“吃对”
‑碳水化合物:占全天能量45%~55%,优选全谷物、薯类。
‑蛋白质:每公斤体重1.2g-1.5g,鸡蛋、牛奶、鱼虾、豆制品轮着吃。
‑脂肪:每公斤体重1.0g以上,深海鱼、坚果、牛油果提供必需脂肪酸。
‑关键微量:铁、钙、维生素D和B、E族维生素等对女性健康尤为重要,可通过多样化饮食或适当补充剂获取。
‑避免完全戒断某类食物:如完全不吃主食或油脂都是不科学的,可能引发代谢紊乱。
3. 体重“回弹”是喜讯
‑多数研究显示,体重恢复到闭经前 90% 以上,月经可在3个月~6 个月内复潮;若 6 个月仍未恢复,需在妇科、内分泌医生指导下进行雌孕激素序贯治疗。
4. 心理别硬扛
‑必要时,请与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联合干预。
5.保证充足睡眠
‑每晚7小时-9小时优质睡眠有助于调节瘦素和饥饿素平衡,减少暴食风险。
6.药物干预
‑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治疗。
四、写给正在减肥的你
“瘦”不是唯一的审美,脂肪不是敌人,月经不是累赘,不该以牺牲月经、骨骼和生育能力为代价。身体有自己的语言——当“大姨妈”缺席,就是它在向你求救。把热量吃够,把运动放缓,把心情放松,月经自然会踏着节拍回来。请记住:健康的美,从不靠饥饿铸就,科学减重才是明智之选。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