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茫到坚定
从抗拒到坚守
目睹患者“死而复生”的鲜活案例后
放疗成为了他毕生的追求
以患者为中心
三十载光阴流转
他带领团队
用执着创新守护生命的极致精准
在肿瘤的阴影里
一笔一划
为无数绝望的生命雕刻“希望”
“我们的目标就是
让患者活得更久、更好”
他就是——
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副主任王卫东
01从迷茫到坚定患者的治愈点燃信念之火
谁能想到,如今的放疗专家,在职业生涯之初却曾拒绝成为放疗医生。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的放疗技术远未成熟,设备简陋,甚至不被视为主流治疗手段,在王卫东当时就职的医院是编外科室。才毕业的王卫东,本想在临床领域大施拳脚,却被分配到放疗科。这让他深受打击,甚至想过要退出。
带着迷茫和失落,年轻的王卫东一度消沉。转机发生在几年后的一天。一位被王卫东以为已医治无效的年轻晚期鼻咽癌患者,竟然“死而复生”般出现在医院复查。惊诧不已的王卫东了解之后得知,该名患者是经过放疗而治愈的。
这位“死而复生”的患者,让他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这件事让我认识到,放疗具有独特的优势,有望根治癌症。”
时值90年代中期,随着影像引导和三维调强技术的快速发展,放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主流技术。在看到很多患者被治愈之后,王卫东内心的坚冰彻底融化,他决心深耕这片曾被他“轻视”的领域。
02三十年耕耘,“不仅要患者活下来,还要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从内科转向放疗,意味着从零开始。
王卫东埋头苦学放射生物、放射物理、剂量计算等全新知识。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年代,剂量验算靠手动,定位靠X光片和坐标纸,一份方案常需数小时反复核对。经过潜心地学习和钻研,王卫东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放疗医生。
可是,随着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王卫东却发现放疗背后隐藏的残酷真相。因为当时的放疗精准性不高,治疗过程中“好坏不分”,经常伤害到正常细胞,这就导致很多患者有严重的治疗后遗症,如听力下降、张口受限、口不能言等,生活质量很不理想。
患者的苦难,不仅深深刺痛着王卫东,也让他确定了自己作为放疗医生,将要走下去的路。王卫东说道,“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好、坏”细胞分开,要保护他正常细胞。不仅要患者活下来,还要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怀揣着对技术创新的执着,王卫东主攻肿瘤精准放射治疗,带领团队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十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千万元。他提出的“瘤心放射治疗”、“放射免疫步炮协同”、“生物矩阵放疗”等技术,让放疗‘精准狙击’肿瘤。这一从“物理精准”向“生物精准”的跨越,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减轻治疗副作用。
深耕肿瘤精准放射治疗领域30余年,王卫东治疗患者超5万人,作为郎锦义团队的主要成员,和团队成员一起将鼻咽癌五年生存率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宫颈癌放疗精度更是突破到亚毫米级。科研成果同样丰硕,他陆续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得多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在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著数十篇。
03薪火相传为行业持续输送专业人才
王卫东不仅是一位技术精湛的放疗专家,更是一位优秀的导师。
王卫东不仅是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兼任四川省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时还担任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已成功培养博硕士生数十名,为行业发展持续输送专业人才。
王卫东带领团队一起,不断开拓着患者生的希望,在团队成员眼中,他就是一个**“对技术执着、对患者温暖”**的榜样。
04展望未来,“让患者活下去、活得更好,是放疗最重要的价值”
展望未来,王卫东的目光聚焦于人工智能、质子治疗等新兴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他而言,放疗的价值核心从未改变:“放疗的价值在于解决病人问题。提供有温度的治疗,能帮到病人,能解决问题,让他们活下去,活得更好,这才是这项技术最重要的价值。”
以光为刃,王卫东雕刻的不是冰冷的射线,而是每个患者独一无二的生命图谱。他用毫米级的精准与三十年如一日的热忱,在肿瘤的阴影里,一笔一划,雕琢出清晰而充满希望的轮廓。
来源: 四川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