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维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和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时代的天空。西南联大,这所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综合性大学,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坚韧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而从西南联大走出的王式中先生,更是以其一生的奋斗和探索,诠释了西南联大人的信念,成为了北大人的使命,而赋予了深刻内涵与时代升华。

一、西南联大的烽火岁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蔓延至中华大地。为了保存教育和科研的火种,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师生,历经艰难险阻,从长沙辗转迁至昆明,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诞生于战火,成长于困境的学府,成为战时中国学术的“民主堡垒”。

西南联大虽然存在时间短暂,前后仅8年零11个月,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栋梁之材。这些人才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进步倾注智慧。西南联大不仅守护了抗战时期的科研薪火,更以其“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建民主堡垒之称号”的精神风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联大师生在困顿中坚守学术自由、执着科学研究,既在学术领域创下卓越成就,更在精神层面彰显了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这里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也孕育了大批新中国"两弹一星"研究的核心物理学家。西南联大精神,已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精神标杆,持续激励着后世学者在探索之路上勇毅前行。

二、王式中的传奇人生

作为西南联大学生中的一员——王式中。王式中先生1920年生于江苏东台的书香世家,父亲王伋创办的"厚生纱厂"与"厚生机米厂",虽因1932年父亲离世而历经波折,却为家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先后就读于江苏东台县立中学、长沙明德中学、常州中学,最终从江苏省立第一临时高级中学毕业。

高中毕业后,王式中以优异成绩考取迁至重庆的中央大学物理系。在从上海和河内赴校途中,经停昆明时,茅草屋中西南联大同乡学子的意气风发深深感染了他。经联大理学院同意,他毅然留下,于1940年秋季转入联大物理系深造。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王式中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盟军翻译官培训,成为一名中尉军衔的翻译官,投身抗战前线,成为联大"八百从军"学子中的一员。王式中的名字也雕刻在了北大西校门内为这些学子竖立的纪念碑上。他先后参与中原河南战役与湖南衡阳战役,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抗战胜利后,王式中拒绝参与内战,退出空军英文翻译室。1946年,他辗转至中航公司贵阳站、南京站,由此开启长达43年的气象生涯。1950年,他任职南京气象台,凭借扎实的物理功底与对气象学的热忱,与同事共同绘制出南京气象台首幅地面天气图,成功开展探空业务,为华东地区天气预报事业筑牢根基。

在气象预报领域,王式中始终秉持探索创新精神,提出"天气周期"和"上拽力"等重要概念。这些研究不仅破解了当时气象预报的诸多难题,更为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了全新思路与方法。1981年,61岁的王式中肩负重任,担任江苏省气象局总工程师,继续为气象事业奉献智慧。

三、从西南联大到北大的信念传承

1946年,西南联大完成历史使命,三校复员北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分别在原址复校。王式中虽未直接就读北京大学,但他的学术精神与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与西南联大精神一脉相承。这种精神在岁月流转中,深深影响着北大师生。或许正因如此,他始终将西南联大时期周培源教授讲授的《理论力学》课本珍藏于心,历经抗战烽火与下放岁月,最终赠予北京大学,仿佛以此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作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一员,钱维宏与王式中先生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王式中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对钱维宏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气象学领域的研究,既继承了王式中的学术传统,又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将气象学与物理学、理论力学等多学科深度融合,提出"大气变量物理分解的扰动法"和"正交碰撞理论"等创新理论[1,2,3],为气象学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两人的缘分始于1983年,作为钱维宏本科论文导师的彭永清教授也参加了第二届亚洲流体力学国际会议,于是有机会向作“上拽力”报告的王式中介绍了东台气象站的钱维宏。1984年,已是江苏省气象局总工程师的王式中,特意借调钱维宏到南京研究上拽力,还从省科技厅申请经费为其购置电脑。在王式中的悉心指导下,钱维宏逐步走向科研道路,后考取兰州大学博士,又进入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留地球物理系任教,研究领域从全球季风与气候变化不断拓展至极端天气研究。

四、使命的延续与创新

王式中先生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即便1989年退休后,他仍在27年间孜孜不倦地钻研上拽力在自然界的形成机理及应用。他的研究涉及大气运动的原动力、真空中光速不变的机理、宇宙膨胀的解释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对科学的深刻理解和无尽追求。

作为弟子,钱维宏继承了王式中的学术精神,从气象学领域逐步拓展至理论物理学,尝试用正交碰撞理论重新诠释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经典理论,为自然科学发展注入新活力。2025年,钱维宏偶然在北大校史馆看到王式中的名字与熟悉的字迹——这位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生,不仅是"八百抗战参军勇士"之一,其四十年代手刻的《理论力学》油印教材亦陈列于此。那一刻,钱维宏豁然开朗:近十余年对扰动气流碰撞切应力的研究,正是完成了王式中40年前交付的上拽力研究使命,困扰已久的概念命名难题也迎刃而解。同年,钱维宏发表论文,用正交碰撞理论提出天文领域的膨胀力和气象领域的上拽力数学物理表达[4],为这场跨越半世纪的学术接力画上圆满句号。

气象学以物理学为理论根基,大气是天然的自然环境实验室。王式中从物理学视角提出上拽力概念,认为冰雹和降水粒子的形成与气流垂直加速度有关,而非传统气象学上的气流垂直速度,这一见解与李四光先生提出的造山运动地应力概念异曲同工,为相关领域研究开辟了新视野。在王式中学术思想的影响下,钱维宏持续探索,将研究从气象学延伸至行星地球动力学和高能物理学等领域,发表多篇创新论文。


五、结语

王式中先生的一生,是西南联大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以坚定信念与不懈奋斗,在气象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越。作为其弟子,钱维宏传承师者的学术精神,不断探索创新,将气象学与物理学深度融合,为自然科学发展开拓新境。最近扰动变量计算的上拽力终于在中央气象台天气综合分析平台上亮相,故以此文纪念王式中先生,也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从西南联大到北京大学,从抗战时期的艰苦卓绝到新时代的科研前沿,这份追求真理、勇毅前行的精神始终如一,激励着每位学者在各自领域探索创新、砥砺前行。正如王式中先生所言:"一代人要完成一代人的使命"。终于,探索上拽力的使命有了着落。
西南联大人的信念与北大人的使命,奏响了一曲跨越时空的精神交响。它不仅激励着学者在学术之路上永不止步,更鼓舞着每个中国人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造福全人类。这份精神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前行之路,让我们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Qian WH (2017) Temporal Climatology and Anomalous Weather Analysis.Springer Atmospheric Sciences, 687 pp.
[2] Qian WH, Du J, Ai Y (2021) A review: Anomaly-based versus full-field-based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Bull Am Meteorol Soc 102 (4): E849–E870.
[3] Qian W, Du J, Leung JC, Li WJ, Wu FF, Zhang BL (2023) Why are severe weather and anomalous climate events mostly associated with the orthogonal convergence of airflows?Wea Clim Extremes. https://doi.org/10.1016/j.wace.2023.100633.
[4] Qian WH (2025) Expanding force in astronomy and updraft force in meteorology. J Mod Phys 16:267-285.

来源: 钱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