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开启“炙烤模式”,气温屡屡突破极值。在这样的酷热天气里,热衰竭等高温相关疾病的风险也在急剧攀升。了解热衰竭相关知识,已成为每个人夏日生活中的必备技能。
一、热衰竭是什么?
热衰竭属于重症中暑的一种类型,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失钠,血容量不足,进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在高温的“攻击”下,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血液循环出了问题,无法正常为身体各器官提供养分和氧气。热衰竭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为更严重的中暑,甚至危及生命。但如果能及时处理,一般在30分钟到数小时内即可恢复。
二、为什么会发生热衰竭?
(一)环境因素
长时间处于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高湿(湿度>60%)且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出汗后汗液难以蒸发,热量无法有效散发,就容易引发热衰竭。比如在夏季闷热的室内,或者在户外高温作业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建筑工地、农田等。
(二)身体因素
1. 水分和盐分补充不足:大量出汗后,若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盐分,身体就会陷入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困境,增加热衰竭的发病风险。比如在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劳作后,只喝大量的纯水,而忽略了盐分的补充。
2. 个体差异:老年人、儿童、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肥胖人群,他们的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较弱,更易受到热衰竭的威胁。另外,一些正在服用影响汗腺分泌药物(如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的人,也可能因药物影响身体散热而发病。
三、热衰竭有哪些症状?
热衰竭的症状表现多样,最初可能只是一些轻微的不适,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加重。
1. 全身症状: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疲倦,仿佛身体被抽干了力气;还会出现头晕、头痛,仿佛头部被重物压迫,昏昏沉沉,注意力难以集中。
2. 循环系统症状:面色变得苍白,失去了往日的红润;出冷汗,皮肤摸起来湿冷;脉搏细弱或缓慢,就像一根快要断掉的琴弦,跳动无力;血压也会偏低,导致身体各器官供血不足。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晕厥,突然失去意识,摔倒在地。
3.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也是常见症状,肠胃仿佛在翻江倒海,吃进去的东西无法正常消化,甚至喝水都会引发呕吐。
4. 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手、足抽搐,肌肉不受控制地收缩,这是由于电解质紊乱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四、热衰竭该如何急救和治疗?
一旦发现有人出现热衰竭症状,时间就是生命,必须立刻采取行动。
1. 现场急救
- 转移患者: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如室内空调房、树荫下等,让患者尽快脱离高温环境,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 降温措施:解开患者的衣物,帮助散热。可以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使用风扇、冰袋等辅助降温,但要注意避免直接用冰块接触皮肤,以免造成冻伤。
- 补充水分和盐分:如果患者意识清醒,让其少量多次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等,帮助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引起呕吐。
2. 医院治疗:如果患者症状严重,如持续呕吐、意识不清、血压持续下降等,在进行现场急救的同时,应立即拨打120送往医院。在医院,医生一般会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快速补充患者的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对于血压过低的患者,可能会给予升压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出现烦躁、抽搐等症状,还会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镇静、止痉处理。
五、如何预防热衰竭?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有效预防热衰竭。
1. 合理安排活动: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中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活动或进行剧烈运动。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护措施,如戴宽边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穿着宽松、透气、浅色的衣物。
2. 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在高温环境下,要增加水分摄入,每天至少饮用1.5 - 2升水。大量出汗后,除了喝水,还要适当补充盐分,可以喝一些淡盐水、运动饮料,或者食用一些含盐分的食物。
3. 增强身体适应能力:平时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增强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但要注意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另外,不要过度依赖空调,适当让身体适应一定的高温环境,有助于提高耐热能力 。
4. 关注特殊人群:对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疾病患者等热衰竭的高危人群,家人和照顾者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保持室内通风凉爽,定期提醒他们补充水分;如果发现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
热衰竭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成因、症状,掌握正确的急救和预防方法,就能在炎炎夏日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牢防线。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过每一个炎热的夏天!
来源: 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医学科 薛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