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日至 22 日,华北电力大学 “云岭茶乡·青创兴农” 实践团 6 名学子赴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围绕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主题,通过产业调研、非遗挖掘、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深入探寻当地特色产业与民族文化的融合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1.古茶林中的 “技艺传承”:镜头记录千年制茶智慧
“一芽两叶的采摘要齐眉高,杀青锅温必须卡在 180-200℃,揉捻时掌心要贴紧茶叶顺时针转……” 在文召村百年古茶园,茶农李学明手持竹匾演示传统制茶工艺,实践团成员手持相机蹲跪拍摄,镜头里的茶叶在铁锅与竹匾间翻滚,蒸腾的热气中飘出醇厚茶香。8 天里,团队跟踪记录从采摘到烘焙的全流程,累计拍摄 200 余分钟视频素材,既捕捉到 “柴火控温” 等非遗细节,也标注出 “机械化炒茶与传统工艺的风味差异” 等产业问题。
2.蚕桑棚里的 “文化密码”:数据与故事共绘产业图景
走进文召村蚕桑合作社,蚕桑辅导员掀开蚕室保温帘:“每张蚕种需 70 公斤桑叶,28 天完成一个周期,温度必须稳定在 25-28℃。” 队员们一边用测温仪记录数据,一边倾听 “蚕神传说”—— 当地彝族先民将蚕茧比作 “天上落下的银元宝”,这一故事被写入团队的《蚕桑文化手记》。实践期间,团队拍摄 200 余张生产场景照片,既收录了 “蚕沙入药” 等传统智慧,也统计出 “合作社年出栏蚕茧 1200 公斤,带动 37 户农户增收” 的产业数据。
3.火把节里的 “双向奔赴”:非遗活化点亮振兴之路
松树林中,采油人张阿叔用铜刀在树干上划出斜纹:“每棵树每年最多采 3 次,要给足 6 个月恢复期,这样的松油才能让火把节的火焰又旺又稳。” 队员们发现,这些松油制成的松香粉,不仅是彝族火把节的 “燃料密码”,更串联起 “采油技艺 — 节庆文化 — 文旅体验” 的产业链条。
7 月 18 日火把节当晚,实践团在庆典现场采访了 10 位彝族打歌传承人。“我们在火把节、三八节都要表演,就想让年轻人知道,芦笙吹出的不只是调子,还有咱们彝族的根!”53岁的演奏者吹响芦笙时,队员们用 4K 镜头记录下弦音与火光交织的瞬间。这些素材将被剪辑成 “非遗传承人访谈” 系列短视频,计划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推广。
8 天行程中,实践团走访文召村、文娥村等 3 个行政村,形成 1.2 万字调研报告,涵盖 “古茶技艺标准化推广”“蚕桑文化 IP 打造” 等 5 项具体建议;累计拍摄照片 986 张、视频素材 480 分钟,其中 20 条短视频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从采茶人的指尖到火塘边的琴弦,文化始终是乡村最鲜活的生命力。” 队长李宜逍感慨道。指导教师李渊表示:“青年学子既要用镜头记录文化根脉,更要以专业所长搭建‘非遗 + 产业’的桥梁,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文:李宜逍 蔡姿伊 图:沈梦秋)
来源: 中国网